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6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辭焉,凡書皆可,何必詩也?滅學之後,此道益加淪謬, 文義且不能曉解,況不可傳之聲音乎?無怪乎以詩 為詩,不以詩為樂也。故曰:「三百篇者樂經也。」或疑之 曰:樂之用,廣矣大矣,乃以《三百篇》當之,何局而不弘 也?愚曰:樂之道與他書不同,有以文義存者,器數存 者,聲調譜奏存者;文義存者,詩章是也;器數存者,六 律八音是也;聲調譜奏存者,工師以「神意相授受」是 也。古聖人以明物之智,制為黃鐘之宮。自十二律出, 而律呂之能事畢矣;自鐘磬琴瑟笙簫塤箎出,而聲 音之能事畢矣。則「器數」者即經也。周太師制歌聲,自 《關睢》《鹿鳴》《文王》《清廟》以往,皆有定調。《國風》《小雅》多商 音,《大雅》多宮音,《三頌》盡為宮音,則周庭之樂惟黃鐘、 太蔟二調也。至春秋而魯庭師摯猶能傳其音。漢興, 制氏以聲音之學肄業,晉杜夔尚能傳《文王》《鹿鳴》《伐 檀》《騶虞》四詩餘響,此以音調相授受也。《南陔》《白華》《華 黍》《崇丘》《由庚》《由儀》六篇,其辭已不可考,而笙竽獨能 存其音節,此以譜奏相授受也。則「神意」者,即經也。二 者其始皆出於聖人,既寄之器數,即求之器數;寄之 神意,即求之神意。遺此而使聖人更復著《經》,將何著 乎?惟所謂「詩」者,以辭義寓乎聲音,以聲音附之辭義, 讀之則為言,歌之則為曲,被之金石絃管,則為樂。《三 百篇》非《樂經》而何哉?至於律呂之法,古聖人本人聲 清濁之形,故吹律以定其樂聲之中,使鐘磬絃管諸 音,與人歌協和而不奪倫者,律呂之能也。以累黍、容 黍為黃鐘,三分其一以損益之,十二變復歸黃鐘本 數,其法亦甚簡矣。三代襲用,皆其遺法。漢魏以後,儒 者智不稽聖,性寡神解,視律呂為神異之物,鑿以元 尺之淫說,附以候氣之詖術,其論愈多,其法愈密,去 古樂萬里矣。故愚論律呂,於《黃鐘》諸篇,各著數語,餘 幾萬言,不過辨歷代諸儒「穿鑿附會之謬,於律呂本 意,不敢有加也。夫自周至今,上下數千年中間閱歷 聖哲,凡不知有幾,未聞擬三百篇為宮商二調者,乃 今輒擬之,其於古今諸儒之論,不無少涉於刺辨。揆 之聖門之教,先王之律,則固不敢叛也。」嗚呼!黃帝遠 矣,夔倫邈矣,求之《載籍》,載籍不靈;求之《世說》,世說淆 亂。反而求之心焉,有餘師矣。此吾之所以作《元義》也。 見樂經元義

又曰:《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此萬世詩樂之宗也。夫人性本 靜也,喜怒哀樂之心感而呻吟嘔嘆之事興,凡詩篇 歌曲,莫不陳其情而敷其事,故曰詩言志也。歌生於 言,永生於歌,引長其音,而使之悠揚回翔,累然而成 節奏,故曰歌永言也。樂聲效歌,非歌效樂,當歌之詩」, 必和之以鐘磬琴瑟之聲,故曰「聲依永」也。樂聲以清 濁順序,不相凌犯為美,必定之以律管而後協焉,故 曰「律和聲」也。律呂既定,由是度之金石絃管諸音,且 如作黃鐘調,則眾音以次皆從黃鐘;作太蔟調,則眾 音以次皆從太蔟,人聲樂聲莫不安順和好,故曰「八 音克諧,無相奪倫」也。此堂上之樂,即先王所謂雅奏 登歌平調者也。夫始於《詩》言志,終以八音克諧,古樂 之全大略可見矣。獨所謂律和聲者,囂然未定也。蓋 律呂者,正樂之法器也。古聖人本人聲清濁之形,吹 律以定其樂聲之中。然吹律之法又不可以徑致而 襲取,必有所由起,而後可以施吾之智而運吾之巧, 於是仰觀俯察於秬黍而有得焉,謂「一黍可以為分。」 蓋指縱黍之長《九分》可以為寸。九分均作十分計九十分,可以為尺。 九寸均作十寸「容一千二百黍,可以為中空之廣,使天下後 世累黍為尺,以較律之長;容黍為量,以較律之廣。此 一物也,而尺量生焉,所以為聖人之神智也。」或謂「年 有凶豐,地有肥瘠,種有長短,圓妥大小不同,如何?」曰: 雖有不同,要之不甚相遠也。神明存乎人耳,聖人何 不用菽麥粟稻也?同上

又曰:「六律為陽,老陽之數九,而陽始於子,故黃鐘象 陽,以次而短,至無射而極;六呂為陰,老陰之數六,而 陰始於未,故林鐘象陰,以次而短,至仲呂而極。此十 二律取象取義於十二月之微旨也,再無遺說矣。後 世既不識月律肇造之原,又不察聖王造律簡易之 心,遂以十二律為神物,真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者」, 及考其法,皆極為不通,然後知其非聖人之制也。一 歲之氣,有升有降。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為陰, 秋冬之事也。升者上,降者下,埋管於地,將誰候乎?天 氣下降,地氣上升,暢達而為陽,春夏之事也。氤氳兩 間,發育萬物。地下無氣,不可候矣。氣無微而不入者 也。十二管飛則皆飛,不飛則皆不飛。「若曰冬至動黃 鐘,夏至動蕤賓,其餘皆以辰位,應用不爽。是氣為有 知,擇管而入,管為有知,擇氣而施,天下,古今有是理 乎?」其說始於張蒼定律,推五勝之法。京房、劉歆又傅 會以五行幽謬之術,已叛於先王之教矣。至後齊信 都芳仰觀雲色,嘗與人對語,即指天曰:「孟春之氣至 矣。」人往驗管,而飛灰「已應,又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 以測二十四氣,每一氣感,則一扇自動,他扇自住。」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