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6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蕤賓》之數五寸七分二釐七毫。有奇

大呂之數,七寸六分四釐五毫。有奇

《夷則》之數,五寸一分○二毫。有奇

夾鐘之數,六寸八分一釐一毫。有奇

無射之數,四寸五分四釐五毫。有奇

仲呂之數,六寸○六釐八毫。有奇

前十二律皆古人舊率,所謂「三分損益」 者也。後十二律則新造密率,不用三分損益者也。凡筭法歸除,有不盡之數,然人目力所察,至毫而止,絲忽雖有數,非目所及也。是故此條得毫而止,毫下細數,但曰「有奇」 ,其詳則載諸第一卷中矣。

論曰:累黍造尺,不過三法,皆自古有之矣。曰橫黍者, 一黍之廣為一分也;曰緃黍者,一黍之長為一分也; 曰斜黍者,非縱非橫,而首尾相銜也。黃鐘之律,其長 以橫黍言之,則為一百分,太史公所謂子一分是也; 以縱黍言之,則為八十一分,《淮南子》所謂「其數八十 一」是也;以斜黍言之,則為九十分,《前後漢志》所謂九 寸是也。今人宗九寸不宗餘法者,惑於《漢志》之偏見 也。苟能變通而不惑於一偏,則縱橫、斜黍,皆合黃鐘 矣。

三、黍四律《古今同異考》

古法下生者三分減一,三分減一則為二也,故用二因三歸。上生者三分添一,三分添一則為四也,故用「四因《三歸》。」

別法:下生者,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上生者,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所得與古同,而《筭術》不同。

橫黍,《百分律》依舊法筭。

黃鐘長十寸,

舊法:置黃鐘為實,下生者二因三歸,得林鐘。別法以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林鐘。

林鐘長六寸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有 奇。

舊法:置林鐘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太蔟。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太蔟。

太蔟,長八寸八分八釐八毫八絲八忽八微八纎有 奇。

舊法:置太蔟為實,下生者,二因三歸,得南呂。別法以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南呂。

南呂長五寸九分二釐五毫九絲二忽五微九纎有 奇。

舊法:置南呂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姑洗。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姑洗。

姑洗長七寸九分○一毫二絲三忽四微五纎有奇。

舊法:置姑洗為實,下生者二因三歸,得應鍾。《別法》以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應鐘。

應鐘,長五寸二分六釐七毫四絲八忽九微七纎有 奇。

舊法:置應鐘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蕤賓。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蕤賓。

《蕤賓》長七寸○二釐三毫三絲一忽九微六纎有奇。

舊法:置蕤賓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大呂。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大呂。

大呂長九寸三分六釐四毫四絲二忽六微一纎有 奇。

舊法:置大呂為實,下生者二因三歸,得夷則。別法以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夷則》。

《夷則》長六寸二分四釐二毫九絲五忽○七纎有奇。

舊法:置《夷則》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夾鐘。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夾鐘。

夾鐘長八寸三分二釐三毫九絲三忽四微三纎有 奇。

舊法:置夾鐘為實,下生者二因三歸,得無射。別法以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無射。

無射長五寸五分四釐九毫二絲八忽九微五纎有 奇。

舊法:置無射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仲呂。《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仲呂。

仲呂長七寸三分九釐九毫○五忽二微七纎有奇。

舊法:置仲呂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黃鐘。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黃鐘。

黃鐘長九寸八分六釐五毫四絲○三微六纎有奇。

比黃鐘正律少一分三釐四毫五絲九忽六微三纎有奇。

斜黍九十分,律依舊法筭。

黃鐘長九寸,

舊法:置黃鐘為實,下生者二因三歸,得林鐘。別法以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林鐘。

林鐘長六寸,

舊法:置林鐘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太蔟。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太蔟。

「太蔟」長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