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0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履部彙考

《詩經》。

《豳風狼跋》

赤舄几几?

朱注「赤舄」,冕服之舄也。几几,安重貌。大全鄭氏曰:「舄有三等,赤舄為上。冕服之舄,《詩》云:『王錫韓侯,元袞赤舄』」,則諸侯與王同。複下曰舄,襌下曰屨。廬陵李氏曰:「天子諸侯冕服用舄,他服用屨。」

《小雅車攻》

「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諸侯赤芾金舄。」舄,達屨也。《金舄》,黃朱色也。「達屨」,言是屨之最上達者也。此舄也而曰屨屨通名,以舄是祭服,尊卑異之耳。故《屨人》兼掌屨舄,是屨為通名也。

《禮記》

《內則》

子事父母,偪屨著綦。

陳注偪即《詩》所謂「邪幅」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謂之偪也。綦,屨頭之飾,即絇也。朱子曰:「綦鞋口帶也。」古人皆旋繫,今人只從簡易,綴之於上,如假帶然。

《少儀》

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君子 不履絲屨。

《周禮》

《天官》

《屨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鄭鍔曰:「有舄、有屨,名官特曰屨人者,舄止於朝覲祭祀時服之,而屨則無時不用也。」

掌王及后之服屨,為赤舄、黑舄。

鄭鍔曰:「服不同則屨不同,屨各隨其服,故曰服屨。王之舄三,赤為上。赤者盛陽之色,表陽明之義。后之舄三,以元為上。元者正陰之色,表幽陰之義。王冕服則舄,后褘衣則舄。王赤舄之下有白、黑二舄,后元舄之下有赤、青二舄。此為赤舄、黑舄,特言其尊者耳。」 賈氏曰:「后三翟連衣裳而色各異,故以三等之舄配之。元」 舄配褘。衣則青舄配揄翟,赤舄配闕狄。湯氏曰:「襌下曰屨,複下曰舄。凡舄之內必有屨,屨外又加以舄,故云複也。」 屨之與舄理宜同色,亦猶裳之與屨同色也。周人衣服大概三色:元青黑緇之類為一色,白素之類為一色,纁赤黃之類為一色,此三代所尚。纁赤,周也;白素,殷也;青黑,夏也。纁赤為上,白素為中,青黑為下。故《儀禮》爵弁、纁裳、皮弁、素積、元冠、元端三服相次,等而上之。六曰元冕,五曰絺冕,四曰毳冕。絺麻衣,毳,罽衣也。《詩》曰:「毳衣如璊,麻衣如雪」 ,三色相次,亦可見矣。但周人盛服,不用白素,故舄無白者。自漢明帝時,諸儒誤讀《尚書》,始為山龍華蟲十二章之飾,而冕服始皆元衣纁裳,故鄭康成謂冕服皆赤舄,宜檢《周禮注》先鄭後鄭不同處,仍以《後漢輿服志》參攷之,知漢儒衣服非復周制,康成蓋時學耳。

《赤繶黃繶青》句。句音劬

鄭鍔曰:「縫中之紃謂之繶,屨頭之拘謂之絇。赤繶者,王之黑舄之飾,黃繶者,后之元舄之飾,青句者,王之白舄之飾。知其然者,舄之飾如繢之次故也。若夫黃屨則白飾,白屨則黑飾,黑屨則青飾,知其然者,屨之飾如繡之次故也。但言此三者,見其他猶有舄,互相攷也。《考工記》言畫繢之事,青與白、赤與黑、元與黃,相」 次也。赤與白、白與黑、黑與青,謂之繡。舄屨之飾,蓋取諸此。余嘗攷之,天子吉事皆舄,上公服冕則舄,周公袞衣,而《詩》云「公孫碩膚,赤舄几几」 是也。諸侯服冕亦舄,《詩》云「王錫韓侯,元袞赤舄」 是也。其他則皆屨而已。先王正一身以治天下,正一家以齊四海。一身之所履,萬民之所取,正一家之所行,四海之所隨,衣裳之制,俱有自然之意義,況舄屨致飾于步趨之際,可無其義乎?故「繶」 之名,則取「致意應物」 之義,「絇」 之名,則取「拘制其身」 之義,皆以為行戒。跬步之間,皆中禮節,則下而臣民,敢不取法哉!

素屨,葛屨。

賈氏曰:「自赤舄以下,夏則用葛為之,冬則用皮為之。在素屨下者,欲見素屨亦用葛與皮也。」 黃氏曰:「『王與后皆有六服,《屨人》六屨,其下又有葛屨』。鄭引《喪禮》『冬皮屨,夏葛屨』,其意謂葛屨獨施于凶服耳。《屨人》末言『四時之祭祀,以宜服之』。鄭氏遂云:『祭祀而有素屨、葛屨,惟大祥時』,恐非。此正明葛屨之所當用。葛屨見于」 經者多,不獨施于凶服。六服、六屨,其言出葛屨,似對后服素紗為當暑之服。《士喪禮》「冬皮屨,夏葛屨」 ,皆有繶純無他義,直以寒暑之宜耳。然則《屨人》所謂「凡四時祭祀以宜服之」 者,亦為寒暑之當變。故大裘祭天,先儒疑施于夏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