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臣按:《左傳》此章子太叔引子產論禮之言也,而孔子于《孝經》亦以之言孝,蓋「孝者禮之本也,事親孝然後可移於君,居家理然後可移於國」 ,疑必古有是言,子產因其舊文而孔子又為推本之論歟?

《晏子》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君令臣共, 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 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 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 禮之善物也。」

臣按:此章晏平仲與齊景公言唯禮可以已亂之故,且言「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不移、工商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蓋以是時陳氏厚施於國,將有篡國之漸,故平仲既告景公以所以已亂之法,而又推其本如此,惜乎景公知善其言而不能行,其後齊之國祚卒移之陳氏噫,後世人主其尚敦厚「人倫以立禮之本,而嚴立法制以行禮之用」 ,庶乎少禍亂矣乎。

《論語》: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 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 百世可知也。」

臣按:子張問「十世之事可前知乎」 ,聖人舉已往之禮以明之,蓋以見上天下地、往古來今、人之所以為生、君之所以為治、聖人之所以持世立教,事之大者孰有大於禮哉?所謂禮者,其大者在綱常,其小者在制度,綱常本於天,亙萬世而不易,制度在乎人,隨時世而變易,三代之已往者如此,百世之方來者亦不過如此而已。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 其易也,寧戚。」

臣按:林放止問禮而孔子并以喪告之者,蓋以禮之大者在吉凶二者而已,然其辭先曰「與其」 而又繼之曰「寧」 ,則非以儉戚為可尚,特以與其流於文弊則寧如此耳,先儒謂其言之抑揚得其中正如此,所以為無弊也。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 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臣按:聖人之言禮亦必取證前代之典籍,當代之賢人,苟無證焉亦不敢以作也,後之欲制禮者烏可無證而妄作哉?

子貢去,欲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 禮。」

臣按:愛禮存羊,可見聖人意思之大,而常人無遠見,屑屑惟小費之惜,殊不知禮雖廢而羊存,庶幾後人因羊以求禮,而禮之廢者猶可因是而復舉也。雖然,豈特告朔一事為然哉?凡夫古人之禮今雖不盡行者,皆必微存其跡以為復興之緒,切不可惜一時之費而滅千古之跡也。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 何。」

臣按:此章言為國以禮為本,而禮又貴乎有其實,讓者禮之實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臣按:博文約禮,孔門傳授之要道,孔子既以是為教,顏子受以為學,亦曰「夫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古之聖賢未用則以是禮而為學,既用則以是禮而為治。大哉禮乎,所以為天地立心者在是,為生民立命者在是,後世舍禮以為學故其學流于異端,舍禮以為治故其治雜于霸道。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張栻曰:「恭慎、勇直,皆善道也,然無禮以主之則過其節而有弊,反害之也。蓋禮者存乎人心,有節而不可過者也。夫恭而無禮則自為罷勞,慎而無禮則徒為畏懼,勇而無禮則流于陵犯,直而無禮則傷于訐切,其弊如此,豈所貴于恭慎勇直哉?蓋有禮以節之則莫非天理之本然,無禮以節之則亦人為之私而已,是故君子以約諸己為貴也。」 臣按:此章之旨,《張栻》之言盡之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 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臣按:此章之旨,程氏所謂「君子處世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害於義則不可從也」 ,其言可謂約而盡矣。大抵義之一言,處事之權衡也,凡百天下之事有可以增損、從違者,一皆準以此例而推其餘。

《孟子》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 禮孰重?」曰:「禮重。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 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 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 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