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曲禮》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陳注朱子曰: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乃禮之本,故以冠篇。范氏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禮從宜,使從俗。

陳注呂氏曰:「敬者禮之常,禮時為大。時者禮之變,體常盡變,則達之天下,周旋無窮。」應氏曰:「大而百王百世,質文損益之時;小而一事一物,泛應酬酢之節。」又曰:「五方皆有性,千里不同風」,所以入國而必問俗也。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陳注疏曰:「五服之內,大功以上服麤者為親;小功以下服精者為疏。」妾為女君期,女君為妾。若服之則太重,降之則有舅姑為婦之嫌,故全不服,是決嫌也。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請「若喪父而無服」,是決疑也。本同今異,姑姊妹是也;本異今同,世母、叔母及子婦是也。得禮為是,失禮為非。若主人未小斂,子游裼裘而「弔,得禮」是也;「曾子襲裘而弔,失禮」,非也。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

陳注「求以悅人」,巳失處心之正,況妄乎。不妄悅人,則知禮矣。躁人之辭,多君子之辭,達意則止,言者煩,聽者必厭。

《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 言道,禮之質也。

陳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故曰:「禮之質也。」鄭氏曰:「言道,言合于道也。」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陳注朱子曰:「取於人」,為人所取法也。取人者,人不來而我引取之也,來學往教,即其事也。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僃;分爭辨訟, 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 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 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 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 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惟禽獸 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 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 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 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 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 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 皆如其國之故,謹修其法而審行之。

陳注言卿大夫士有徙居他國者,行禮之事,不可變其故國之俗,皆當謹修其典法,而審慎以行之。

《禮運》

陳注此篇記「帝王禮樂之因革」,及「陰陽造化流通」之

《理疑》出於子游門人之所記,間有格言,而篇首大同小康之說,則非夫子之言也。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 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 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 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 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 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 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 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 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 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 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 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 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 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陳注《觀》,門,闕也。大人,天子諸侯也。父子相傳為世,兄弟相傳為及。在《埶》,居王者之勢位也。言為天下之君不以禮行此五事,則天下之人以為殃民之主,而共廢黜之也。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 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 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 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言偃 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歟?」孔子曰:「我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