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9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康之雲居,饒池之仙芝,霍山之黃芽,蘄門之團黃,臨 江之玉津,蜀州之雀舌鳥嘴,潭州之獨行靈草,彭州 之仙崖石花,袁州之金片綠英,建安之青鳳髓,岳州 之黃翎毛,岳陽之含膏冷,劍南之綠昌明」,此皆唐宋 時之產茶地及名也。

玉壘關外寶唐山有茶樹,產于懸崖,筍長三寸五寸, 方有一葉兩葉。

《龍州鶴嶺茶》,妙極。

《雲林遺事》:「蓮花茶就池沼中,早飯前日初出時,擇取 蓮花蕊略破者,以手指撥開,入茶滿其中,用麻絲縛 紥定。經一宿,明早連花摘之,取茶紙包曬,如此三次, 錫罐盛,紥口收藏。」 《快雪堂漫錄》:徐茂吳云:「藏茶法:實茶大甕底,置箬封 固,倒放則過夏不黃,以其氣不外泄也。子晉云:當倒 放有蓋,缸內缸宜砂底則不生水」而常燥,時常封固, 不宜見日,見日則生翳,損茶性矣。藏又不宜熱處,新 茶不宜驟用《過黃梅》,其味始佳。

西吳枝乘湖人,于茗不數顧渚而數羅𡵚。然顧渚之 佳者,其風味已遠出龍井下,𡵚稍清雋,然葉麤而作 草氣。丁長孺嘗以半角見餉,且教余烹煎之法。迨試 之,殊類羊公鶴。此余有解有未解也。余嘗品茗,以武 夷、虎丘第一,淡而遠也;松羅、龍井英次之,香而艷也; 天池又次之,常而不厭也。餘子瑣瑣,勿置齒喙。 《枕譚古傳註》:「茶樹初採為茶,老為茗,再老為荈。」今概 稱茗,當是錯用事也。

《岩棲幽事》:山谷賦苦筍云:「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 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能得賢。」可謂得擘筍三昧。「洶 洶乎如澗松之發清吹,浩浩乎如春空之行白雲。」可 謂得煎茶三昧。

採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潔。

茶見日而味奪,墨見日而色灰。

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 茶。」

《太平清話》:「瑯琊山出茶,類桑葉而小。山僧焙而藏之, 其味甚清。」

宋徽宗有《大觀茶論》二十篇,皆為碾餘烹點而設,不 若陶穀十六湯韻美之極。

宋南渡以前,蘇州買茶定額六千五百斤,元則無額。 國朝茶課,驗科徵納,計錢三百一十九萬三千有奇, 唯吳縣、長洲有之。

《筆記》:昔人以陸羽飲茶,比于后稷樹穀。及觀韓翃序 茶云:「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人愛客,纔有分茶。」則知 開創之功,非關桑苧老翁也。若云在古茶勳未普,則 比時賜茶已一千五百串矣。

五色線龍安有騎火茶。最上。不在火前。不在火後故 也。清明改火。故曰「騎火茶。」

《日知錄》:「荼」字自中唐始變作茶,其說已詳之《唐韻正》。 按《困學紀聞》:「荼有三,誰謂荼苦,苦菜也。有女如荼,茅 秀也,以薅荼蓼,陸草也。」今按:《爾雅》,荼、蒤,字凡五見,而 各不同。《釋草》曰:「荼,苦菜。」注引《詩》:「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疏》云:「此味苦,可食之菜。」《本草》一名選,一名游冬。《易緯 通卦驗元圖》云:「苦菜生于寒秋,經冬歷春乃成。」《月令》: 「孟夏苦菜秀」是也。葉似苦苣而細,斷之有白汁,花黃 似菊,堪食,但苦耳。又曰:「蔈,荂荼。」注云:「即䒒。」《疏》云:按《周 禮》「掌荼」及《詩》「有女如荼」,皆云荼,茅,秀也,蔈也,荂也,其 別名。此二字皆從草從余。又曰:「蒤,虎杖。」注云:「似紅草 而麤大,有細刺,可以染赤。」《疏》云:「蒤,一名虎杖。」陶注《本 草》云:「田野甚多,壯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是也。又曰: 「蒤,委葉。」注引《詩》以「茠蒤蓼。」《疏》云:「蒤,一名委葉。」王肅說 《詩》云:「『蒤,陸穢草』。然則蒤者,原田蕪穢之草,非苦菜也。」 今《詩》本「茠」作「薅」,此二字皆從草從涂。《釋木》曰:「檟,苦荼。」 注云:「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 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此一字亦 從草從余。今以《詩》攷之,《邶·谷風》之「荼苦」,《七月》之「采荼」, 《綿》之「菫荼」,皆苦菜之荼也。又借而為荼毒之荼,《桑柔》 《湯誥》皆苦菜之荼也。《夏小正》:「取荼莠。」《周禮·地官》「掌荼。」 《儀禮·既夕禮》:「茵著用荼,實綏澤焉。」《詩》:「鴟鴞捋荼。」《傳》曰: 「荼,萑苕也。」《正義》曰:謂薍之秀穗,茅薍之秀,其物相類, 故皆名荼也。茅秀之荼也,以其白也而象之。「出其東 門,有女如荼。」《國語》:「吳王夫差萬人為方陳、白常、白旗、 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考工記》:「望而視之」,欲其荼 白,亦茅秀之荼也。良耜之荼蓼,委葉之蒤也。唯虎杖 之蒤與檟之苦。荼不見於《詩》《禮》,而王褒《僮約》云:「陽武 買荼。」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云:「芳荼冠六清。」孫楚詩 云:「薑桂荼荈出巴蜀。」《本草衍義》:晉溫嶠上表,貢荼千 斤,茗三百斤。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 王褒《僮約》,前云「炰鱉烹荼」,後云「陽武買荼。」注以前為 苦菜,後為茗。

《唐書陸羽傳》:「羽嗜茶。」自此後荼字減一畫為茶著經三篇,言茶之 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有常伯熊者,因 羽論復廣著茶之功,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