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七十一卷目錄

 漕運部彙考十七

  圖書編一河運海運總敘 海運圖 海運考 一計程限 一察潮汐 八卦時

  風 占晴門 占風門 占風雨 占雨門

食貨典第一百七十一卷

漕運部彙考十七

《圖書編一》

河運海運總敘

「王者宅中圖治,必輓天下財賦以給經費。」我朝河運、 海運,繼由陸運,凡三變,乃改今河運。然地勢高,南北 迤邐就下,乏水以濟。濟水伏流齊、魯,隨地溢出為泉。 泉在東郡,凡二百八十有奇,各以近入汶、泗、洸、沂諸 水,東流赴海。文皇帝命工部尚書宋禮修復會通河, 伐石起堰,東遏諸水,西注漕渠,南北分流。不流者會 「漳、會衛,上接白河;南流者會河、會淮,下接寶應、高郵 諸湖,漕渠遂亙南北,濟泉以廣其源,建閘以節其流, 築堤堰以防其潰決,列鋪舍以通其淤淺,闢湖瀦水 以時其蓄洩,引水灌洪以平其險阻,備夫以供其役, 銓官以司其事,董之以主事八,各有專職;臨之以郎 中三,各有分地,監司守令亦有責焉。」又以事廣地劇, 役眾費繁,統宗不可以無人,乃敕差大臣一人總理 於上,爰集眾思,以舉群策。歲輓東南四百萬石萬艘, 鱗次而進。時當盛夏,維揚迤北,乘風揚帆;南旺迤北, 順流放舟。既脫海運之險,又免陸輓之勞。四方萬國, 五材百貨,罔不畢集。民命永賴,國計斯裕。文皇帝開 濟之功,同於天地;諸「臣弼成之績,要亦不可泯也。」或 曰:「漕河之盡制,以帝都之在燕也。前代都平陽、都關 中、都洛陽、都大梁,並以黃河為運道,寧有此勞費哉?」 曰:「是不然。夫東南以海為險,西北以山為險,愬海肆 逆為難,而乘高犯順為易。故西北世有夷狄之患。自 遼左至甘、涼六鎮皆守山外,去中原千有餘里,惟幽 薊一」鎮,獨守山內。中原內地,與虜僅隔一山,而山復 中缺,為虜所窺。安、史之盜唐,契、制之盜晉,金、元之盜 宋,率由此首難。自昔有天下,而以此地屬人,未有能 久寧者。竊謂扼強虜而障中原,據上游而制六合,孔 子復生,必從文皇帝之見矣。曰都燕之地,則既聞命 矣。海運由浙西不旬日可達都下,較之河運,費省而 功倍。丘文莊《衍義補》言之詳矣。近年言者亦多厭河 運之勞,而欲舉文莊之策。子顧極言河運之利,而欲 移諸臣之功,示諸久遠,何也?曰:「海運之法,作俑於秦, 效尢於元。祖宗已棄之策,三代以前未聞也。文莊計 漂溺之米,而不計漂溺之人,故以海運為便。不知米 漂而載米之舟,駕舟之卒」、管卒之官,能獨免乎?考之 《元史》,「至元二十八年,海運漂米二十四萬五千六百 有奇,至大二年,漂米二十萬九千六百有奇。」即如文 莊言,「每舟載米千石,用卒二十人,則歲溺而死者殆 五六千人。」此夷人之所忍於華人也。奈何華人亦忍 於華人哉?河運之費費於人,所謂人亡人得者,損上 益下者。王「者以天下為家,又奚恤哉?」曰:海運誠不可 復矣。今之河運,築堤建閘,並以人勝。時不常泰,人不 皆良,能保無意外之變乎?曰:變不可保也,海湖可蹈 哉?今之黃河,經行河南之祥符者,去衛河僅七十里, 鑿而通之,萬夫一月之力也。議者徒以衝決為難,竊 以為黃河之難,不難於海也。二道並設,而各從「其便, 常可也,變亦可也,是則可為也。」曰:「此尢不可之大者。 先朝河決張秋,運道梗塞,罄數省之力,捐不貲之費, 再歷寒暑,乃克底寧。眾方幸其南,子欲引之北,如子 之言,且將為運道憂矣。」曰:「今之黃河,固古之運道也。 昔固北行,而今始南遷也。民間舟楫,往來如織,未嘗 一日廢。在古則宜,在今則否,在」南則利,在北則否,在 民則可,在公則否,在海則易,《在河》則難。吾不知其何 說也。

海運圖

海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