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 狠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誅名而不察實, 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 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 飾詐,趣利無恥。又好用憯酷之吏,賦斂亡度,竭民財 力,百姓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群盜並起。是以刑者 甚眾,死者相望,而姦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導 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此之謂也。今陛下并 有天下,海內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 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 德歸誼,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於百姓者,殆王 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 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於它,在乎加之意而已。」願陛 下因用所聞,設誠於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陛 下親耕籍田,以為農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惟往 古,而務以求賢,此亦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獲者, 士素不厲也。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 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 之所關也,教化之本源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 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 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 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 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於 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姦為市,貧窮孤 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 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 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 以富訾,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 非所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 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 業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 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 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 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 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 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 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 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 肖異處矣。陛下加惠寬臣之罪,令勿牽制於文,使得 切磋究之,臣敢不盡愚。」於是天子復冊之制曰:「蓋聞 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故朕 垂問乎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 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今子大夫明於陰陽所以造 化,習於先聖之道業,然而文采未極,豈惑乎當世之 務哉?條貫靡竟,統紀未終,意朕之不明與?聽若眩與? 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 道也,意豈異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 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詩》不云乎:『嗟爾君子, 毋常安息。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朕將親覽焉。子大夫 其茂明之!」仲舒復對曰:「臣聞《論語》曰:『有始有卒者,其 惟聖人乎』!今陛下幸加惠,留聽於承學之臣,復下明 冊,以切其意,而究盡聖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 上對,條貫靡竟,統紀不終,辭不別白,指不分明,此臣 淺陋之罪也。」《冊》曰:「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 必有驗於今」,臣聞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涵而 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 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 設誼立禮以導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 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 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繇此言之,天 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 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 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 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 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脩教訓 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 之獄矣。今世廢而不脩,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 死財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以此 見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天令之謂 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 之謂情,情非制度不節。」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 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 下之序,以防欲也。脩此三者而大本舉矣。人受命於 天,固超然異於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 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 以相接,驩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穀 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 虎,是其得天之靈,貴於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 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 誼,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 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