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7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臣按:先王布教於民非一日也,然猶必每歲之首調和之,恐其所行者或有所乖戾也,頒布之,恐其所施者或有所沮格也。既頒之以文書,復懸之於象魏,則凡有目者所共睹、有耳者所共聞,不至於消沮閉藏矣。至於歲終,又俾修其文書、上其計簿,使有所稽考焉。噫,聖人之治以教為先,而所以頒布其教者,一歲「之間凡三致意」 ,委曲詳細,丁寧諄切如此,此其教化所以大行,日新而無窮也歟!

《禮記·王制》曰:「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 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 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

吳澂曰:「此言司徒之所以教,即舜之命契者也。人之性稟或殊,使民由於禮則過者不得過、不及者不得不及,所謂節之也。人倫之德民所同得,使之能知其教則莫不感發奮起而興於善,所謂興之也。為人欲所溺之謂淫,八政有所禁戒,如防之隄水,所謂防之也。道德一則俗之習尚不各道其所道以為道,不各德其所德以為德」 ,所謂同之也。耆老所當孝養,上之人養其老,則民皆知致其孝矣。孤獨有所不足者,上之人恤孤獨,則民皆知逮其不足矣。

《六禮》:冠、婚、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 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方慤曰:「冠、婚,嘉禮也;喪,凶禮也;祭,吉禮也;鄉飲酒,士相見、賓禮也。」

陳澔曰:「六禮、七教、八政皆司徒所掌,禮節民性、教興民德,修則不壞,明則不渝,然非齊八政以防淫則亦禮教之害也。事為者百工之技藝有正有邪,異別者五方之器械有同有異,度量則不使有長短小大之殊,數制則不使有多寡廣狹之異,若夫飲食、衣服尤民生日用之不可闕者,所以居八政之首,齊之則不」 使有僭儗詭異之端矣。

臣按:《舜典》與《周官》皆云五教,而此又云七教,其教之目,比書所載加二焉,所謂「五教」 者,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而此加之以兄弟、賓客為七,所謂長幼者即兄弟之謂也,今分而為二,則是兄弟者天合而有先後者也,長幼者人合而有先後者也,朋友親相與者也,賓客泛相遇者也。然五教之在《書》則謂之敷,敷布之也。七教之在《禮》,則謂之「明。」 明,昭之也,而皆在司徒之所掌。敷者頒之於天下;明者講之於學校也。

「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 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

吳澂曰:「教即七教是也,修謂其教皆明無所廢闕,政即八政是也,齊謂其政並舉無所參差。以廣谷大川而言則地產有異而其習尚之所安各異其俗,故雖導之以教然亦不改易其所安之俗,使之各得以安其所安也。以剛柔、輕重、遲速而言則天稟有異而其身口之所便各異其宜,故雖正之以政然亦不改易」 其所便之宜,使之各得以宜其所宜也。

臣按:民稟天地之性以生,無不同也,然其所居之地、水陸川谷之土俗各異,所稟之氣、剛柔、遲速之劑量各殊,先王修其教、齊其政,固欲復其天地本然之性而歸之同也,然土俗處處別,氣稟人人殊則有未易變易然者,苟不至於反常而逆理,則亦不強之使同焉。

《大學》曰:「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 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 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 『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 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 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 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 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 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朱熹曰:「身修則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於家者也,然而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使眾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齊於上而教成於下也。《康誥》《周書》引書而釋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強為,在識其端而推廣之耳。一人謂君也,機發動所由也,此言教成於國之效。又承上文一人定國而言,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 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

臣按:《大學》修身以上皆是學之事,齊家治國方是教之事,一家之中有父母、有兄長、有子孫僕隸,我於其間為子則孝、為弟則弟,為家長則慈。曰孝、曰弟、曰慈,既有諸己,則是能修身而教於家矣。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