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減無用之府,崇有裕之原,廢闕修而百度明,庠序昌 而百行榮,經邦於悠久,熙載於登閎。顧夫「周營靈臺, 《魯》修泮宮」,於陛下萬分之一焉。伏惟遽令職司,不至 於不可持,天下幸甚。

《請崇國學疏》
李絳

自三代哲王已降,奄有天下者,未嘗不崇建太學,尊 重名儒。習干戚羽籥之容,盛樽俎揖讓之禮以興教 化,以致太平。天子親舉皇太子行齒胄之禮斯所以 化成天下也。故《記》曰:「如欲化民成俗,必由學乎!」當征 伐之急,則先武士;丁治平之運,則尚文德。二柄相須, 百王不易。故漢光武於兵革之中,投戈講藝;魏太祖 於擾攘之際,崇立學校,歷代之於儒道,如此急也。後 漢儒學之盛,太學至有三萬人。諷先聖之言,酌當代 之務,鴻名碩德,匡國濟時,未有不遊於太學以躋於 顯位者也。國家自高祖初立關中,便修太學,并為功 臣宗室子弟,別立小學,建黌舍,大加儒訓,增置生徒, 各立博贍,鴻儒碩學,盛於朝列,質疑應問,酌古辨今, 咸徵經據,並傳師法。故朝廷無不根之論,蕃夷有慕 義之名,風教大成,禮樂咸備,貞觀之理,謂之「太平。」至 於開元中,亦弘國學之制,後睹儒道之盛。故太學興 廢,從古及今,皆興於理化之時,廢於衰亂之代,所以 俾風俗趨末而背本,好虛而忘實,蓋由國學廢講論 之禮,儒者靡師資之「訓。自是以降,不本經義,不識君 臣父子之道,不知禮樂制度之方,和氣不流,悖亂遂 作」,其師氏之廢如是之害也。今天下遭逢聖明,蕩除 瑕穢,前代所不能舉,百王所不能行,而陛下行之,萬 方傾耳,兆人企踵,思望聖化,希承德風。而德盛道光, 闕《弦歌》之雅詠;政流化洽,鮮儒學之高風。頃自邊裔 開釁,「乘輿避亂,中夏凋耗,生人流離,碩儒解散,國學 毀廢。生徒無鼓篋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譏,馬廄園蔬, 殆恐及此。伏惟陛下挺超代之姿,發振俗之令,復崇 太學,重延碩儒,精選生徒,獎寵博士,備徵天下名德 專門之士,增飾學中,屋室廚饌之制,殿最講習之優 劣,彰明義訓之得失,明立科品,使有懲勸。」拔萃少群 者縻之以祿,廢業怠教者寘之以刑。自然儒雅日興, 《典墳》日重,先王之道日盛,太學之訓日隆。陛下垂拱 明庭,受釐清禁,使師氏教德,不獨美於周時;橋門觀 禮,豈復謝於漢日。伏希天造,特鑒愚言,起茲廢墜,弘 於教化,冀裨聖教,以助皇風。

《請復國子監生徒狀》
韓愈

國子監應三館學士等,準《六典》:「國子館學生三百人, 皆取文武三品已上及國公子孫從三品已上曾孫 補充;太學館學生五百人,皆取五品已上及郡縣公 子孫從三品已上曾孫補充;四門館學生五百人,皆 取七品已上及侯伯子男子補充。」

右:「國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趨競,未復本源,至使公 卿子孫,恥遊太學;工商凡冗,或處上庠。今聖道大明, 儒風復振,恐須革正,以贊鴻猷。今請國子館並依《六 典》,其太學館量許取常參官八品已上子弟充,其四 門館亦量許取無資廕有才業人充。如有資廕不補 學生應舉者,請禮部不在收試限。其新補人有冒廕」 者,請牒送法司科罪。緣今年舉期已近,伏請去上都 五百里內,特許非時收補。其五百里外,且任鄉貢,至 來年春,一時收補。其廚糧度支,先給二百七十四人, 今請準新補人數,量加支給。謹具如前,伏聽處分。

《子產不毀鄉校頌》
前人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以禮相國,人未安其教。遊於鄉 之校,眾口囂囂。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曰:「何患焉,可 以成美?夫豈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 善維否,我於此視。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 其傾矣。」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在周之興,養老乞 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成敗之跡,昭哉可觀。維是子 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下 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 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四門助教廳壁記》
柳宗元

周人置虞庠於四郊,以養國老,教胄子。《祭統》曰:「天子 設四學」,蓋其制也。《易傳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學,晝 入南學,夕入西學,暮入北學。」蔡邕引之,以定明堂之 位焉。《大戴禮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以貴仁,入南學以 貴信,入西學以貴德,入北學以貴爵。」賈生述之,以明 太子之教焉。故曰:「為大教之宮,而四學具焉。」參明堂 之政,原大教之極,其建置之道弘也。後魏太和中,立 學於四門,置助教二十人。隋氏始隸於國子,而降置 五人。皇朝始合於太學,又省至三人。員位彌簡。其官 尢難,非儒之通者不列也。四門學之制,掌國之上士、 中士、下士凡三等,侯、伯、子、男凡四等。其子孫之為胄 子者,及庶士、庶人之子為俊士者,使「執其業而居其 次,就師儒之官而攷正焉。」助教之職,佐博士以掌鼓 篋榎楚之政令,令分其人而教育之。其有通經力學 者,必於歲之杪,升於禮部,聽簡試焉。課生徒之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