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狀粘送。其各童生所填年貌,務要一一肖真,以便查對。其點名手冊,仍寫年貌,有不對者,不准收考。每名仍開保結廩生姓名於下。點名時,廩生與同結五人,互相覺察,如有倩代等弊,即時舉報。容隱者,五人連坐,廩生黜革。其府州縣原取真卷,合釘封貯,候發落日查對。其黜退生員,如不係行劣者,提調官准與童生一體收考。至於寄學改回及稱遊學隨任等事另送者,悉不准行。入府學者,即於各州縣內量撥,不必另送。發案日再行覆試。筆跡雖同而文理不通者,亦不准入學 。」 一、詐冒籍貫,投充入學,及詭寫兩名,隨處告考;或假捏士大夫子弟,希圖僥倖;或係優倡隸卒之家,及曾經犯罪問革、變易姓名等弊。僥倖出身,殊壞士習,訪出嚴行究問革黜。若教官納賄容隱,生員扶同保結者,一體治罪究革。更有一種冒名頂替、換卷代筆之徒,尤屬傷風敗類。臨時倍加嚴查重治 。「一、生童試卷各照定式置辦,不許長短不齊。卷面中間照常三圈,上圈填某府州縣,中圈生員填廩、增、附青社字。童生填童字、武」 生填武字,下圈填某經。接縫處上用「提調」 、下用「儒學」 ,各印鈐蓋。提調官置印信方簿一樣二扇,面開某府州縣生員號簿,內開送考各生姓名,下註「廩、增、附青社」 字樣,人各一行。各名上留空白二寸許,以備填號。仍照《千字文》置籤一筒,將形音相似,如冰水王玉宇、雨辰臣之類,除去不用。考前一日,提調官信手抽籤填簿,照號填卷,背後圈內用教官印鈐蓋,摺疊彌封。再用提調官印鈐,外用浮票楷書姓名粘卷面第三圈下,旁留少許填坐號,仍用提調印鈐,半在卷半在票。用印畢,將號簿固封,提調處童生卷俱同。其生員點進手冊,照廩增附青社次序開造。臨期提調官于大門外每二十名為一牌,唱名序進二門外,搜撿散卷,每卷二十為一封,上書「某學第幾牌」 ,試卷印鈐,總置卷箱。散訖,將空箱連鎖鑰送進童生。各式俱同,惟序進查照廩生結狀彙造,以便識認教官試卷,提調官備卷面明書職名,願科舉者與生員一體編號。外出巡事宜,如《憲綱冊》《格眼冊》《便覽冊》《官員賢否冊》、各府、州、縣各項循環簿、紙牌、起馬牌、住劄衙門、按臨下馬,廩給鋪陳,按臨次日謁先師廟。生員講書、試日合用員役及巡兵瞭望等役,拆號發落各件條例,俱詳《學政全書 》。又題准:歲、科試卷,優等以大學五名、小學三名解部磨勘。其有詭僻幽險、割裂補綴者,磨勘出照題定卷數,分別參處。解卷時必用原本真卷,不許改謄潤色。又必卷冊併「解冊內務將生員優劣、及取進新生姓名數目備造,不許遺漏差誤。解期務照題定次數、不許遲延,違者查參。」 《順治十年》

《大清會典》:「十年,題准各處童生生員,願赴遼東入籍。」

應試者,由本地方官起文赴部,送至遼東,墾田附籍 。又題准:「生員犯小事者,府州縣行教官責懲;犯大事者,申學臣黜革,然後定罪。如地方官擅責生員,該學臣糾參。」

順治十一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一年,題准八旗每佐領下留官學。」

生各一名,禮部會同國子監詳加察驗。如學業無成者,各歸佐領,仍於本佐領下選擇頂補,以後三年一次察驗,永為定例 。又凡商籍入學,順治十一年題准:商籍入學,直隸附河間府,江南附揚州府、浙江附杭州府,俱照大學考取儒童,撥入府學,充附肄業。其山東、山西、陝西三處設有運學,山東屬濟南府,陝西屬寧夏衛,俱照小學考取。山西有河東運城,另設運學,照大學考取 。又凡隨任入學,順治十一年題准:教職子弟隨任入學者,嚴加考試,如文理明通,發回原籍肄業。其餘嚴行黜革 。又題准:遼陽設立儒學,其永平府遼生,俱歸遼學肄業。

順治十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二年,

諭「各學生員,令提學御史、提學道嚴飭府、州縣衛各」

學教官月加課程,不得曠廢;亦不得假借督課,凌虐諸生。其歲考、科考、場中,原卷解部稽察,不許換卷謄改。仍將各學廩增附名數,細查在學若干、黜退若干,照數冊報。出示各該府、州、縣、衛張掛。俾通知的確姓名,然後優免丁糧。

順治十三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三年題准減定考取生員名數。」滿

洲八十名。蒙古四十名。漢軍一百名 。又題准、「遼陽府照外府大學例,取生員四十名。遼海二縣各取生員十二名 。」 又題准:諸生現住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