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學為先,所以道世治性,為時養器也。自建興以來,時

事多故,吏民頗以目前趨務,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 所尚不淳,則傷化敗俗。其案古置學官,立五經博士, 核取應選,加其寵祿科,見吏之中及將吏子弟有志 好者,各令就業,一歲課試,差其品第,加以位賞,使見 之者樂其榮,聞之者羨其譽。以敦王化,以隆風俗。」

武帝泰始八年有司奏太學生詔已試經者留之餘遺還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序》:「武帝受終,憂 勞軍國。時既初并庸蜀,方事江湖,訓卒厲兵,務農積 穀,猶復修立學校,臨幸辟廱。」

按《宋書禮志》,晉武帝太始八年,有司奏「太學生七千 餘人,才任四品,聽留。」詔已試經者留之,其餘遣還。郡 國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學。

咸寧二年起國子學

按《晉書武帝本紀》,「咸寧二年夏五月,立國子學。」 按 《宋書禮志》,咸寧二年起國子學。蓋《周禮》國之貴遊子 弟,所謂國子受教於師氏者也。

咸寧四年,置國子學官。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咸寧四年,武帝 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 人,以教生徒。」

太康五年修作明堂辟廱靈臺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宋書禮志》云云。

惠帝元康元年定學官自五品以上者許入國學

按《晉書惠帝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元康元年。以 人多猥雜。欲辨其涇渭。於是制立學官。第五品以上 得入國學。」

元帝建武元年十一月丁卯立太學

按:《晉書元帝本紀》云云。

按《宋書禮志》,元帝為晉王。建武初,驃騎將軍王導上 疏:「夫治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 庠序設而五教明,則德化洽通,彝倫攸敘,有恥且格 也。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易》 所謂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聖王蒙以養正,少而教 之,使化沾肌骨,習以成性,有若自然,日遷善遠非而」 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後裁之以位。雖王之嫡子,猶與 國子齒,使知道而後貴。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學。 故《周禮》「鄉大夫獻賢能之書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 尊道而貴士也。人知士之所貴,由乎道存,則退而修 其身。修其身以及其家,正家以及於鄉,學於鄉以登 於朝,反本復始,各求諸己。敦素之業著,浮偽之道息, 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涖下則仁,即孟軻 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者也。自頃皇綱 失統,禮教陵替,頌聲不興,于今二紀。《傳》曰:「三年不為 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而況如此其久者乎! 先進漸忘揖讓之容,後生惟聞金革之響。干戈日尋, 俎豆不設,先王之道彌遠,華偽之風遂滋,非所以習 民靖俗、端本抑末之謂也。殿下以命世之資,屬當傾 危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將滌穢蕩瑕,撥亂反正。 誠宜經綸稽古,建明學校,闡揚《六藝》,以訓後生,使文 武之道,墜而復興。方今《小雅》盡廢,巨寇扇熾,節義陵 遲,國恥未雪,忠臣義士,所以扼腕拊心。禮樂政刑,當 並陳以俱濟者也。苟禮義膠固,純風載洽,則化之所 陶者廣,而德之所被者大,義之所屬者深而威之所 震者遠矣。由斯而進,則可朝服濟河,使帝典闕而復 補,王綱弛而更張,饕餮改情,獸心革面,揖讓而蠻夷 服,緩帶而天下從。得乎其道者,豈難也哉!故有虞舞 《干戚》而三苗化,魯僖作泮宮而淮夷平。桓、「文之霸,皆 先教而後戰。今若聿遵前典,興復教道,使朝之子弟 並入于學,立德出身者,咸習之而後通,德路開而偽 塗塞,則其化不肅而成,不嚴而治矣。選明博修禮之 士以為之師,隆教貴道,化成俗定,莫尚於斯也。」散騎 常侍戴邈又上表曰:「臣聞天道之所運,莫大於陰陽; 帝王之至務,莫重於禮學。」是以古之建國,教學為先。 國有明堂辟廱之制,鄉有庠序黌校之儀,皆所以抽 導幽滯,啟廣才思。蓋以六四有「困蒙」之吝,君子大養 正之功也。昔仲尼,列國之大夫耳,興禮修學於洙泗 之間,四方髦俊,斐然向風,受業身通者七十餘人。自 茲以來,千載寂寞,豈天下小於魯國,賢哲乏於曩時, 厲與不厲故也。自頃遭無妄之禍,社稷有綴旒之危, 寇羯飲馬於長江,凶狡虎步於萬里,遂使神州蕭條, 鞠為茂草,四海之內,人跡不交。霸王有旰食之憂,𥟖 民懷荼毒之痛,戎首交并于中原,何遽籩豆之事哉! 然「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況曠載 累紀如此之久邪!今末進後生目不睹揖讓升「降之 禮,耳不聞鐘鼓管絃之音,文章散滅,戎馬之足,圖讖 無復孑遺於世,此蓋聖達之所深悼,有識之所咨嗟 也。夫治世尚文,遭亂尚武,文武迭用,久長之道,譬之 天地,昏明之術,自古以來,未有不由之者也。今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