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五人,上第十六人為中郎,中第十七人為太子舍人, 下第十七人為王家郎。」

永壽二年詔課試諸生量材授職

按《漢書桓帝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永壽二年,詔 復課試諸生,補郎、舍人。其後復制,學生滿二歲試通 二經者,補文學掌故;其不能通二經者,須後試復,隨 輩試之。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其已為文學掌 故者,滿二歲試能通三經者,擢其高第,為太子舍人; 其不得第者,後試復,隨輩試第。復高者,亦得為太子 舍」人。滿二歲試能通《四經》者,推其高第,為郎中;其不 得第者,後試復,隨輩試第復高者,亦得為郎中;滿二 歲試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補吏,隨才而用;其不得 第者,後試復,隨輩試第復高者,亦得補吏。

延熹五年太學西門自壞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延熹五年夏四月己巳,太學西 門自壞。」 按《襄楷傳》,「楷上疏曰:太學,天子教化之宮, 其門無故自壞者,言文德將喪,教化廢也。」

按《文獻通考》,時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 又有「畫諾坐嘯」之謠,因此流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 餘人,郭林宗、賈偉節為之冠,並與李膺、陳蕃、王暢更 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 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進階扶風魏齊卿。 並危言深論,不隱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 屣履到門。牢修乃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游士,交結 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 天子震怒,下郡國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收執 膺等,辭所連及陳實之徒二百餘人,書名三府,禁錮 終身。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徒遂共 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 曰《八顧》,曰《八及》,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愷》也。

靈帝熹平四年詔刻五經于太學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 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外。」 按《蔡邕傳》:「邕以經籍 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 乃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 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奏求正定六 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冊於碑,使工鐫刻,立於 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

光和元年置鴻都門學蔡邕陽球請罷之不省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 按 《蔡邕傳》:「初,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 為文賦者,本頗以經學相招,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 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 引無行趨埶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熹陳方俗閭里 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邕上封事曰:「古者取 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 學之選,於是名臣軰出,文武並興。漢之得人,數路而 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陛下 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餘日,觀省篇章,聊以游意 當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諸生競利,作者鼎 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 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詔於盛化門,差次 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軰,皆見拜擢,既加之恩,難復 收改,但守奉祿,於義已弘,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 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 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若乃小能小善,雖 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 按《陽球傳》,球拜尚書令,奏罷鴻都文學曰:「伏承有詔, 敕中尚方為鴻都文學樂松、江覽等三十二人圖象 立贊,以勸學者。臣聞《傳》曰:『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 何觀』。」案松、覽等皆出於微蔑,斗筲小人,依憑世戚,附 託權豪,俛眉承睫,徼進明時。或獻賦一篇,或鳥篆盈 簡,而位升「郎中,形圖丹青。亦有筆不點牘,辭不辯心, 假手請字,妖偽百品,莫不被蒙殊恩,蟬蛻滓濁。是以 有識掩口,天下嗟嘆。臣聞圖象之設,以昭勸戒,欲令 人君動鑒得失。未聞豎子小人,詐作文頌,而可妄竊 天官,垂象圖素者也。今太學、東觀,足以宣明聖化,願 罷鴻都之選,以消天下之謗。」書奏,不省。

獻帝初平四年試用儒生四十餘人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試儒生四 十餘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 曰:「孔子歎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踰 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 空歸,長委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憫焉。其依科罷者,聽 為太子舍人。」

建安八年曹操令郡國修文學縣置校官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三國魏志武帝本紀》, 建安八年「秋七月,令曰:『喪亂以來,十有五年,後生者 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其令郡國各修文學, 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造而教學之。庶幾 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