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欺凌懷素,或為過矣。

葛立方韻語陽秋

《論米蔡二家書》

本朝書,米元章、蔡君謨為冠,餘子莫及。君謨始學周 越書,其變體出於顏平原。元章始學羅遜,濮王書,其 變體出於王子敬。君謨泉州橋柱題記,絕過平原、元 章。鎮江焦山方丈六版壁所書,與子敬行筆絕相類, 藝至此亦難矣。東坡《贈六觀道人詩》云:「草書非學聊 自悟,落筆已喚周越奴。」則越之書未甚高也。《襄陽學 記》乃羅遜書。元章亦襄陽人。始效其作。至於「筆挽萬 鈞。」沉著痛快處。遜法豈能盡邪。

倪思經鉏堂雜志

《論書家》

本朝字書,推東坡、魯直、元章,然東坡多臥筆,魯直多 縱筆,米老多曳筆。若行草尚可使作小楷,則不能矣。 他如蘇子美、周越,近如吳說輩,皆不免於俗。獨蔡君 謨行書既好小楷,如《茶譜》《集古錄序》,頗有二王楷法。 若大字楷書,則亦不能免俗,若有《美堂記》《晝錦堂記》 及《荔支譜》,所謂「厚皮饅頭」是也。大抵楷法貴於端重, 又要飄逸,故難兩全。

元元遺山集

《評金諸名公書》

《任南麓書》,如老法家斷獄,網密文峻,不免嚴而少恩。 使之治京兆,亦當不在趙、張二王之下。《黃山書》,如深 山道人,草衣木食,不可以衣冠禮樂束縛,遠而望之, 知其為風塵物表。《黃華書》,如東晉名流,往往以風流 自命,如封胡羯末,猶有蘊藉可觀。《閑閑公書》,如本名 頭陀,學至無學,橫說豎說,無非般若。百年以來,以書 名者多矣。宇文太學叔通、王禮部無競、蔡丞相伯堅 父子、吳深州彥高、高待制子文,耳目所接見,行輩相 後,先為一時;任南麓、趙黃山、趙禮部、龐都運才卿、史 集賢季宏、王都勾清卿、許司諫道真為一時。若党承 旨正書八分,閑閑以為百年以來無與比者。篆字則 李陽冰以後一人,郭忠恕、徐常侍不論,今卷中諸公 書皆備,而行溪獨見遺。正如鄴中賓客,應、劉、徐、阮,皆 天下之選,使坐無陳思王,則亦不得不為「《西園清夜》 惜也。」

元文類

《袁裒總論書家》

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餘風,故其體質 高古。及至二王,始復大變。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 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 姿。貞觀以後,書法清婉,亦由接武六朝,餘風未散。至 開元以後,乃務重濁。李北海專事奇崛。徐會稽《全師 禊序》,至顏太師一變為方整規矩。然平原畫贊,乃展 逸少者耳。下及沈、柳,各命新體,至楊、李而極。逮至王 著,始追蹤永師,遠跡二王。故世所傳《淳化閣帖》,猶不 失古人意度者,以出于著故也。慶曆以來,惟君謨特 守法度,眉山、豫章,一埽故常;米、薛、二蔡,大出新奇,雖 皆有所祖襲,而古風蕩然。南渡而後,思陵大萃眾美, 筋骨過婉;吳傅朋規倣孫過庭,姿媚「傷妍。近世姜堯 章,迥脫脂粉,一洗塵俗,有如山人隱者,難登廊廟。」蓋 專工氣韻,則有旁風急雨之失;太守繩墨,則貽叉手 並腳之譏。大要探古人之元微,極前代之工巧,乃為 至妙。夫古人所以窮極絕巧者,以得真蹟臨摹也。今 去古既遠,重經喪亂,真蹟愈少。閣帖數行,價逾金玉, 窮鄉學士,何由獲窺?加以傳模之餘,失真益甚。今世 師閣本者,多尚肥美,倣絳刻者率務奇勁。苟記憶所 遺,本態呈露,致使學者訛以傳訛,謬以襲謬,殊不知 前乎千百載之先,崔、蔡、張、鍾之徒,復何所倣像而為 之哉!良以心融神會,意達巧臻,生變化于毫端,起形 模于象外,諸所具述,咸有其由。必如庖丁之目無全 牛,由基之矢不虛發,斯為盡美。《老子》曰:「通乎一,萬事 畢。」此之謂也。雖然,黃太史有言:「士大夫下筆,須使有 數萬卷書氣象,始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初何足 云!

《宋本元人書評》

鮮于《困學》如雲間公子,玉骨橫秋,富貴風流,仍復度 世。胡紹開如拙工鑄鼎,模範未精,沈重𠇗哨,似奇實 陋。姚先生如上帝陰兵,舉世不識,怳忽變現,要以氣 勝。盧疏齋如叢祠野屋,繪畫風雷,雖復駭人,卻非塵 俗。張大經如油翁獻技,錢孔不濡,運杓自然,不過熟 耳。苟正甫如近郊田叟,老不作業,意度貞淳,恨乏京 樣。王參政如勤婦作縑,致力杼軸,維媿羅綺,亦復遲 壞。周景遠如頭陀學佛,頗見小乘,苦行繼修,或可證 果。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

《評書》

趙子昂書,如程不識將兵,號令嚴明,不使豪末出法 度外,故動無遺失。鮮于伯機如漁陽健兒,姿體充偉, 而少韻度。康里公如鸞雛出巢,神采可愛,而頡頏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