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9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紙古墨摹搨,與世之定武本相亂。賈大喜,賞用和以 勇爵金帛稱是。又縮為小字,刻之靈壁石,號「玉板蘭 亭。」其後傳刻者至十餘,然皆不逮此也。於是其客廖 群玉以《淳化閣帖》《絳州潘氏帖》二十卷,並以真本書 丹入石,皆逼真。又刻《小字帖》十卷,則皆近世如盧方 春所作《秋壑記》、王茂悅所作《家廟記》《九歌》之類。又以 所藏陳簡齋、姜白石、任斯庵、盧柳南四家書為小帖。 所謂「世綵堂小帖」者,世綵,廖氏堂名也,其石今不知 存亡矣。

汴學,即昔時太學舊址。《九經》石版,堆積如山。一行篆 字,一行真字。

《齊東野語》:「逸少《禊序》,高妙千古,而不入選。或謂絲竹 管絃,天朗氣清,有以累之。不知絲竹管絃,不特見《前 漢·張禹傳》,而《東都賦》亦有『絲竹管絃,煜煜抗五聲』之 語,然此二字相承,用之久矣。張衡賦:『仲冬之月,時和 氣清』。」又晉褚爽《禊賦》亦曰:「伊暮春之令月,將解禊於 通川。風搖林而自清,氣扶嶺而自鮮。」況清明為三月 節,氣朗即明,又何嫌乎?若以筆墨之妙言之,固當居 諸帖之首,乃不得列《官法帖》中,又何哉?豈以其表表 得名,自應別出,不可與諸帖齒耶?亦前輩選詩不入 李、杜之意耳。識者試評之。

《春渚紀聞》:「雖自九天分派,不與萬李同林。步處雷驚 電繞,空餘翰墨窺尋。」此趙德麟跋薳所藏李太白《醉 草》,其實自謂也。

東坡先生、山谷道人秦太虛七丈,每為人乞書,酒酣 筆倦,坡則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山谷則書禪句, 秦七丈則書鬼詩。余家收山谷所書禪句三十餘首, 有云:「牽驢飲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 對嘴。予自釣魚船上客,偶除鬚鬢著袈裟。佛祖位中 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此二詩,人間計有數十百 紙矣。「百花橋下木蘭舟,破月衝煙任意流。金玉滿堂 何所戀,爭如年少去來休。」又「溘爾一氣散,去託萬鬼 鄰。四大不自保,況復滿堂親。膏血汙厚土,化作丘中 塵。空床橫白骨,奄忽千歲人。」秦七丈屢書此二詩,余 所藏大字小字各有二本。

《文獻通考》:「後村劉氏曰:『嘗疑《千字文》,世為梁散騎常 侍周興嗣所作。然法帖中漢章帝已嘗書此文,殆非 梁人作也』。」

《胡氏雜說》:昔潘谷病目,謁黃山谷,山谷以囊墨詰之, 谷初探一囊,摸索曰:「『今不可得也』。問之曰:『此承晏軟 劑也』。又探一囊,曰:『此谷二十年前作,今亦不能為矣』。 山谷曰:『得無假鬼神耶』?谷曰:『非也,熟之而已』。」山谷遂 書以贈谷,字徑三寸餘,筆皆戰掣,至今三百餘年,光 采尚煜然射人。及米元章《海嶽菴四詠》,其字亦大書, 險勁飄逸,尤為奇絕。

《剡源集》:古之書家莫不能刻,謂之書刀,後乃用以書 丹入石。予嘗行金焦閒,見米南宮題詩崖壁,鋒勢飛 動。遺老云:「皆其所自鑿。」今人名能書,以刻字為恥,殆 非通論。

《研北雜志》:「歐陽公集錄古文,自穆王以來莫不有之, 而獨無前漢時字,求之久而不得。後劉原父長得前 漢數物,以銘刻遺之,由是大償素願。蓋難得如此。」 姜堯章作《絳帖評》旁正曲引,有功於古今。

解學士集:余少時學書,得古之斷碑遺碣,效其布置 形似,自以為至矣。閒有諛之曰:比之古碑刻,如燭取 影,殆逼其真,則又喜自負。聞有談用筆之法者,未免 非而不信也。及稍見古人之真蹟,雖毫髮運轉,皆遒 勁蒼潤,如畫沙剖玉,使人心暢神怡,然後知用筆之 法,書之精神運動於形似布置之外,尤不可昧也。 《懷麓堂集》:「子昂臨《右軍十七帖》,非此老不能為此書。」 然觀者掩卷,知其為吳興筆也。大抵效古人書,在意 不在形,優孟效孫叔敖法耳。

吾子行謂《碧落碑》以籀文歸小篆為妙絕,恐未然。周 伯琦疑其雜出諸體者得之,蓋其妙在筆不在體也。 《古今碑帖考》:「朱熹書『讀書』」二大字,在長樂方安里三 寶巖。「容膝」二字,「天光雲影」四字,在雲谷。「光風霽月」四 字,在南康白鹿洞。脫去凡近四大字,在瑞州府學。「上 帝臨汝,無貳爾心」八大字,在撫州府學。

《志雅堂雜抄》:《絳帖》第九卷,大令書一卷,第四行內面 行字右邊轉筆正在破處,隱然可見,今本乃無右邊 轉筆,全不成字,其「面」字、「亦」字,與第五行第七行亦不 同。又第七行第一字,舊本即書「止」字,今本乃草書「心」 字,筆法且俗。以此推之,今之所見,皆非舊本。

龔聖予云:「禊序有大業閒石本,其後有隋諸臣印信」, 然則在智永未藏之先,此帖亦嘗入御府。

《丹鉛總錄》:「徐靈期《衡山記》云:『夏禹導水通瀆,刻石書 名山之高』。劉禹錫《寄呂衡州》詩云:『傳聞祝融峰,上有 《神禹銘》。古石琅玕姿,祕文龍虎形』。崔融云:『於鑠大禹, 顯允天德。龍畫傍分螺,書匾刻』。韓退之詩:『岣嶁山尖 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又云:『千搜萬索何處有,森 森綠樹猿猱悲』。」古今文士稱述《禹碑》者不一,然劉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