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9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宣和書譜》:「吳通元善書,於行草尤長。當時名臣碑刻, 得其書誇以為榮,至於文槁,斷幅殘紙,人爭傳之。」 《唐書李華傳》:「華擢檢校吏部員外郎,去官,客隱山陽, 天下士」大夫家傳墓版及州縣碑頌,時時齎金帛往 請。

《舊唐書李華傳》:「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 書,李陽冰篆額,後人爭模寫之,號為四絕碑。」

《郭子儀傳》:「子儀上表,進肅宗所賜前後詔敕曰:臣受 恩塞下,制敵行間,東西十年,前後百戰。自靈武、河北、 河南、彭原、鄜坊、河東、鳳翔、兩京、絳州,臣所經行。賜手 詔敕書凡二十卷。」

《馬燧傳》:「燧還太原,德宗賜燧宸扆台衡二銘。燧至太 原,乃勒二銘於起義堂西偏,帝為題額。」

《唐書李晟傳》:「晟露布至梁,自請迎扈,不許。帝至,晟以 戎服見三橋,帝紀其功,自文於碑,敕皇太子書,立於 東渭橋,以示後世,又令太子錄副以賜。他日,晟與馬 燧見延英,帝嘉其勳,詔有司各圖其象於舊臣之次, 命皇太子書其文以賜晟,晟刻石於門。」

《舊唐書柳公權傳》: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 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 手筆者,以為不孝。外裔入貢,皆別署貨貝曰:「此購柳 書。」上都西明寺《金剛經碑》,備有鍾、王、歐、虞、褚、陸之體, 尤為得意。

《李德裕傳》:「德裕於東都伊闕南,置平泉別墅,清流翠 篠,樹石幽奇。初未仕時,講學其中。及從官藩服,出將 入相,三十年不復重遊,而題寄歌詩,皆銘之於石。」今 有《花木記》《歌詩篇錄》二石存焉。

《盧氏雜說》:李德裕作相日,人有獻書帖,德裕得之執 翫,頗愛其書。盧弘宣時為度支郎中,有善書名,召至, 出所獲者書帖令觀之。弘宣持帖久之不對。德裕曰: 「何如?」弘宣有恐悚狀曰:「是某頃年所臨小王帖。」太尉 彌重之。

《唐書李靖傳》:「靖五代孫彥芳,太和中為鳳翔司錄參 軍。家故藏高祖、太宗賜靖詔書數函上之。文宗愛之 不廢,手敕模詔本,還賜彥芳。」

《宣室志》:太和四年,劉遵古節度東蜀軍。蜀人有冨蓄 群書,劉嘗假其數百篇,得《周易正義》一軸,筆勢奇妙, 字體峭古。其卷末云:「上元二年,因讀《周易》,著此《正義》, 道士李德初題。」

《文獻通考》:「唐六譯《金剛經》,弘農楊翱集。太和中,中貴 人楊承和集。右軍書,刻之興唐寺。」

《癸辛雜識》:「閱古泉谼旁,有開成元年六月南嶽道士 邢令開、錢塘縣令錢華題名,道士諸葛鑑元書鐫之 石上。」

《貴耳集》:真定大曆寺有藏殿,雖小而精巧,藏經皆唐 宮人所書,經尾題名氏,極可觀。佛龕上有一匣,開鑰 有古錦,儼然有開元賜藏經敕書,及會昌以前賜免 拆殿敕書。有塗金匣藏心經一卷,字體尤婉麗。其後 題曰:「善女人楊氏為大唐皇帝李三郎書。」寺僧珍寶 之。

《書斷》:王羲之《借船帖》,書之尤工者也。故山北盧匡寶 惜有年,盧公致書借之不得,云:「只可就看,未嘗借人 也。」盧除潞州旌節,在途纔數程,忽有人將書帖就盧 求售,閱之乃《借船帖》也。驚異問之,云:「盧家郎君要錢 遣賣耳。」盧歎異移時,不問其價,還之。後不知落於何 人。京師書儈孫盈者,名甚著,盈父曰仲容,亦鑒書畫, 精於品目,豪家所寶,多經其手,真偽無所逃焉。公《借 船帖》是孫盈所蓄,人以厚價求之不果。盧公時其急 切減而賑之,日久滿百千方得。盧公,韓太沖外孫也, 故書畫之尤者,多閱而識焉。

《研北雜志》:「嘉興天聖寺有唐宣宗真蹟。」

《宣和書譜》:「崔龜從,字元吉。以賢良方正拔萃,三中其 科,天下翕然,以師匠尊之。故當時片文遺帖,為世所 寶。今宛陵行書帖乃其一耳。」

《妝樓記》:「劉秦妹,善臨寫右軍《蘭亭》及《西安帖》,足奪真 蹟。秦亦當時翰林書人也。」

《雲仙雜記》:「有人收得虞永興與圓機書一紙,剪開字 字賣之,礬卿一字得麻一斗,鶴口一字得銅硯一枚, 房村一字得芋千頭,隨人好之淺深。」

馬令《南唐書鄭元素傳》:「元素,溫韜之甥也。自言韜發 昭陵,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 寢,東西廂列石床。石床上石函中有鐵匣,悉藏前世 圖鍾、王墨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

《十國春秋》:「王宗壽能文,與能仁院僧卯書札二十餘 帙,墨蹟多貯沖妙觀中。」

謝肇《浙滇錄》:「杜光庭寓滇,嘗書蒙國大詔碑,精妙有 法。」

《宋太宗實錄》:「帝留心字學,先是下詔求前賢墨蹟,有 以鍾繇書《急就章》為獻,字多蹖駁。上親草書一本,藏 於祕閣,仍刻石分賜近臣。」

《宋史李至傳》:「至進秩吏部,會建祕閣,命兼祕書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