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3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願悉吐其中之蘊,取韓孟文日夜誦之,覺己之見與 向者異焉,然後一吐其辭,庶有合乎?」

《文筌序》
陳繹曾

文者何?理之至精者也。三代以上,行於禮樂刑政之 中;三代以下,明於《易》《詩》《書》《春秋》之策;秦人以刑法為 文,靡而上者也。自漢以來,以筆札為文靡斯下矣。嗚 呼!經天緯地曰文,筆札其能盡諸?戰國以上,筆札所 著,雖輿歌巷謠、牛醫狗相之書,類非漢、魏以來高文 大策之所能及,其故可知也。彼精於事理之文,假筆 「札以著之耳。非若後世置事理於精神之表,而惟求 筆札之文者也。」余成童,剽聞道德之說於長樂敖君 善先生,痛悔雕蟲之習久矣。比游京師,東平王君繼 志講論之隙,索書童時所聞筆札之靡者,以為不直, 則道不見直書其靡,使人人之惑於是者,曉然知所 謂筆札之文不過如此,則靡者不足以玩時愒日,而 吾道見矣。因感其言,悉書童習之要,命曰《文筌》焉。夫 筌所以得魚也,得魚則筌忘矣,文將以見道也,豈其 以筆札而害道哉?且余聞之,《詩》者情之實也,《書》者事 之實也。《禮》有節文之實,《樂》有音聲之實,《春秋》有褒貶, 《易》有天人,莫不因其實而著之筆札。所以《六經》之意 不可及者,其實理致精故耳。人人之好於文者求之 此。則魚不可勝食。何以筌為。

《文藝傳序》
金·史

金初未有文字,世祖以來,漸立條教。太祖既興,得遼 舊人用之,使介往復,其言已文。太宗繼統,乃行選舉 之法。及伐宋,取汴,《經籍圖》,宋士多歸之熙宗,款謁先 聖,北面如弟子禮。世宗、章宗之世,儒風丕變,庠序日 盛,士繇科第位至宰輔者接踵。當時儒者雖無專門 名家之學,然而朝廷典策,鄰國書命,粲然有可觀者 矣。金用武得國,無以異于遼,而一代制作能自樹立。 唐宋之間有非遼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傳》曰:「言 之不文,行之不遠。」文治有補于人之家國,豈一日之 效哉?作《文藝傳》。

《文藝傳後贊》
同前

贊曰:「韓昉、吳激楚材而晉用之,亦足為一代之文矣。 蔡珪、馬定國之該博,胡礪、楊伯仁之敏贍,鄭子聃、麻 九疇之英儁,王鬱、宋九嘉之邁往」,三李卓、犖純甫知 道,汾任氣獻能,尤以純孝見稱。王庭筠、党懷英、元好 問自足知名異代。王競、劉從益、王若虛之吏治,文不 掩其所長。蔡松年在文藝中爵位之最重者,道金人 言「利興黨獄」,殺田玨,文不能掩其所短者。歟事繼母 有至行,其死,家無餘貲,有足取云。

《儒學傳序》
元·史

前代史傳,皆以儒學之士分而為二:以經藝顓門者 為儒林,以文章名家者為文苑。然儒之為學一也,《六 經》者斯道之所在,而文則所以載夫道者也。故經非 文則無以發明其旨趣,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 之文哉?由是而言,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也明矣。 元興百年,上自朝廷內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 之士,以通經能文顯著當世者,彬彬焉眾矣。今皆不 復為之分別,而采取其尤卓然成名、可以輔教傳後 者,合而錄之為《儒學傳》。

《元文類序》
王理

庀文統事,太史之職也。史官放失,而文學之士得以 備其辭焉。古者自策書簡牘,下及星曆卜祝之事,屬 於太史。故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在焉,《書》與《易》皆是也, 而《春秋》出焉。教於國都州里者,詩、禮、樂而已矣。觀民 風者,采詩謠以知俗,觀禮樂以知政,亦集於太史。後 之學者,攷六藝之辭,發而為文章,是故文章稱西漢, 記事宗《左氏》,司馬子長與世俱變,其間必有名者出 焉。國初學士大夫祖述金人江左餘風,車書大同,風 氣為一。至元、大德之間,庠序興,禮樂成,迄於延祐以 來極盛矣。大凡國朝文類,合金人、江左以攷國初之 作,述至元、大德以觀其成,定延祐以來以彰其盛,斯 著矣。網羅放失,采拾名家,最以載事為首,文章次之, 華習又次之,表事稱辭者,則讀而知之者存焉。伯修 於是亦勤矣哉,固忠厚之道也。文章之體備矣。因類 物以知好尚,本敷麗以知性情,辭賦第一。備六體,兼 百代,萃粹其言樂章古今詩第二。本《誓命》,紬訓誥,申 重其辭,以憲式天下,萬世則之。詔冊制命第三。人臣 告猷,日月獻納,有奏有諫,有慶有謝」,《奏議表牋》第四。 物有體,體以生,義,以寓勸戒。」《褒述箴銘頌贊》第五。「聖 賢之生,必有功德事業,立於天下,後世法象之。」《古今 聖哲碑》第六。「核諸實,顯諸華,合斯二者,不誕不俚。」《記 序》第七。「衷蘊之發,油然恢徹,其變不動者鮮矣。」《書啟》 第八。「物觸則感,感則思,思則鬱,鬱則不可遏,有裨於 道。」《雜說題跋》第九。「有事有訓,有言有假,有類不名一 體」《雜著》第十。「朝廷以造群士,先生以導學者,徵諸古」 《策問》第十一。「《爾雅》,其言煜煜然,歸其辭,其事宣焉」,《諸 雜文》第十二。「累其行事,不憖遺之意,其辭慤,《哀辭諡 議》第十三。「其為人也,沒而不存矣,備述之,《始終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