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3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蓋已有頡頏當 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 然,動於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 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 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 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 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 也。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 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 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 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 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 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 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宋文鑑序》
周必大

臣聞文之盛衰主乎氣,辭之工拙存乎理。昔者帝王 之世,人有所養而教無異習。故其氣之盛也,如水載 物,小大無不浮;其理之明也,如燭照物,幽隱無不通。 國家有一殊功異德卓絕之跡,則公卿大夫下至於 士民,皆能正列其義,祓飾而彰大之。載於《書》,詠於《詩》, 略可考已。後世家異政,人殊俗,剛大之不充而委靡 「之習勝,道德之不明而非僻之說入,作之弗振也,索 之易窮也。譬之盪舟於陸,終日馳驅,無以致遠,摶土 為像,丹青其外,而中奚取焉?此豈獨學者之罪哉?上 之教化,容有未至焉爾。時不否則不泰,道不晦則不 顯。」天啟藝祖,生知文武,取五代破碎之天下而混一 之,崇《雅》黜浮,汲汲乎以垂世立教為「事。列聖相承,治 出於一,援毫者知尊周、孔,游談者羞稱楊、墨。是以二 百年間,英豪踵武,其大者固已羽翼《六經》,藻飾治具, 而小者猶足以吟詠情性,自名一家。蓋建隆、雍熙之 間其文偉,咸平、景德之際其文博;天聖、明道之辭古, 熙寧、元祐之辭逮。雖體制互興,源流間出,而氣全理 正,其歸則同。」嗟乎,此非唐之文也,非漢之文也,實我 宋之文也,其不盛哉!皇帝陛下天縱將聖如夫子,煥 乎文章如帝堯,萬幾餘暇,猶玩意於眾作,謂篇帙繁 夥,難於遍覽,思擇有補治道者,表而出之。乃詔著作 郎呂祖謙發三館四庫之所臧,裒縉紳故家之所錄, 斷自中興以前,彙次來上。古賦《詩》《騷》,則欲主文而譎 諫;典「冊詔誥,則欲溫厚而有體;奏疏表章,取其諒直 而忠愛者;箴銘贊、頌,取其精慤而詳明者;以至碑記、 論、序、書、啟、雜著,大率事辭稱者為先,事勝辭則次之; 文質備者為先,質勝文則次之。」復謂:「律賦經義,國家 取士之源,亦加采掇,略存一代之制,定為一百五十 卷。規模先後,多本聖心。」承詔於淳熙四年之仲冬,奏 御於六年之正月,賜名曰《皇朝文鑑》,而命臣為之序。 臣待罪翰墨,才識駑下,固無以推原作者,闡繹隆指, 抑嘗竊讀《大雅》之詩,而知祖宗所以化成天下者矣。 棫樸,官人也;旱麓,受祖也。辭雖不同,而俱以「遐不作 人」為言。蓋魚躍于淵,氣使之也;追琢其章,理貫之也。 況夫雲漢昭於上,愷澤施於下,濟濟多士,其有不觀 感而化者乎?是則祖宗啟之,陛下繼焉,樂文王之壽 考,申太王、王季之福祿,人才將至於不可勝用,豈止 乎能文而已?臣雖不肖,尚當執筆以頌作成之效云。 臣謹序。

《答何叔京》
朱子

伏蒙委撰《味道堂記》,前者已嘗懇辭,今又辱賤喻,尤 切悚畏。熹於文辭無所可取,使為他文,則或可以率 意妄言,無問嗤點。今欲發揚先志,昭示後來,茲事體 重,豈宜輕以假人?切望更加三思,無輕其事,則非獨 小人免於不韙之譏,亦不為賢者失人之累,幸甚!幸 甚!戒殺子文。近建陽印本納上數紙。其間雖涉語怪, 然施之盲俗,亦近而易知,不為無助。幸以授鄰里,使 張之通塗要津也。呂公之說,龜山嘗論之,亦以為不 過喻以利害,其論尤粹而切。向喻元履令附其說於 後,今不見,恐是忘記,別紙錄呈。若鄰里間有可說諭 者,令別刻一版,附此《呂說》之後為佳。不然,則別得老 兄數語跋之。中載龜山之語,一道發明。庶幾「曲終奏 雅」之意尤善。如何。若然。則跋中更不須說機祥報應 事矣。

《文章正宗序》
真德秀

「正宗」云者,以後世文辭之多變,欲學者識其源流之 正也。自昔集錄文章者眾矣,若杜預、摰虞諸家,往往 湮沒弗傳。今行於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姚鉉《文粹》而 已。繇今眡之,二書所錄,果皆得源流之正乎?夫士之 於學,所以窮理而致用也。文雖學之一事,要亦不外 乎此。故今所輯,以明義理、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 其指近乎《經》者,然後取焉,否則辭雖工亦不錄。其目 凡四:曰《辭命》,曰《議論》,曰《敘事》,曰《詩賦》。今凡二十餘卷 云。

按《周官》「太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曰辭,曰命、 曰誥、曰會、曰禱、曰誄。」《內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