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李植元秀者,鄉風慕義,歲一過之,必遲徊以師資焉,

且致饋饟甚腆,叔黨懷之。宣和末,向伯恭出為淮漕, 自京師枉道以訪,叔黨,留連請委,叔黨道李之義風, 而屬其左顧之。伯恭入境,首令訪問,加禮以待。未幾, 金人南侵,高宗以元帥在河北,伯恭即命李賫金帛 往訪問,行府犒師,并上表勸進。行數程而與前驅遇。 已而飛龍御天,補承務郎,由是遂被眷知,後來官職 俱至「列卿。」

按,《老學庵筆記》:「陶淵明《遊斜川》詩自敘『辛丑歲年五 十,蘇叔黨宣和辛丑亦年五十,蓋與淵明同甲子也。 是歲得園於許昌西湖上,故名之曰小斜川』」云。

蘇元老

按《宋史蘇轍傳》:「轍族孫元老,字子廷,幼孤力學,長於 《春秋》,善屬文。軾謫居海上,數以書往來。軾喜其為學 有功,轍亦愛獎之。黃庭堅見而奇之,曰:『此蘇氏之秀 也』。舉進士,調廣都簿,歷漢州教授、西京國子博士,通 判彭州。政和間,宰相喜開邊,西南帥臣多啖誘近界 諸族使納土,分置郡縣以為功,致茂州蠻判,帥司遽」 下令招降。元老嘆曰:「威不足以服,則恩不足以懷。」乃 移書成都帥周燾曰:「此蠻跳梁山谷間,伺間竊發,彼 之所長,我之所短,惟施、黔兩州兵可與為敵。若檄數 千人使倍道往赴,賢于官軍十萬也。其次以為夔、陝 兵大集,先以夔兵誘其前,陝兵從其後,不十日賊必 破。彼降而我受焉,則威懷之道得。今不討賊,既招而 還,必復叛,不免重用兵矣。」燾得書,即召與計事。元老 又策:「茂有兩道,正道自濕山趨長平,絕嶺而上,其路 險以高;間道自青崖關趨刁溪,循江而行,其路夷以 徑。當使正兵陣濕山,而陰出奇兵擣刁溪與石泉并 力合攻,賊腹背受敵,擒之必矣。」燾皆不能用,竟得罪 後帥。至如元老策,蠻「勢蹙乃降。」除國子博士,歷祕書 正字、將作少監、比部考功員外郎,尋除成都轉運副 使,為軍器監、司農、衛尉、太常少卿。元老外和內勁,不 妄與人交。梁師成方用事,自言為軾外子,因緣欲見 之,且求其文,拒不答。言者遂論元老,蘇軾從孫,且為 元祐邪說,其學術議論,頗倣軾、轍不宜在中朝。罷為 提點明道宮。元老歎曰:「昔顏子附驥尾而名顯,吾今 以家世坐累,榮矣。」未幾卒,年四十七。有詩文行於時。

孔武仲

按《宋史孔文仲傳》:「文仲弟武仲,字常父。幼力學,舉進 士,中甲科,調穀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喪 二親,毀瘠特甚,右肱為不舉。元祐初,歷祕書省正字、 校書,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嘗論科舉之弊,詆 王氏學,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策, 御試仍用三題,進起居郎兼侍講邇英殿,除起居舍」 人。數月,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初罷侍從轉對,專責 以論思。武仲言:「苟不持之以法,則言與不言,將各從 其意,願輪二人次對。」時議祠北郊,久不決,武仲建用 純陰之月親祠,如神州地祇。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 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請從臣為州者,杖以下公坐, 止劾官屬,俟獄成聽大理約法,庶幾「刑不逮貴近,又 全朝廷體貌之意。」遂著為令。徙宣州。坐元祐黨奪職, 居池州,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復之。所著《詩》《書》《論語》 《金華講義》《內外制》《雜文》共百餘卷。

孔平仲

按《宋史孔文仲傳》:「文仲弟平仲,字義甫,登進士第,又 應制科。用呂公著薦,為祕書丞、集賢校理。文仲卒,歸 葬南康。詔以平仲為江東轉運判官,護葬事,提點江 淛鑄錢、京西刑獄。紹聖中,言者詆其元祐時附會當 路,譏毀先烈,削校理、知衡州。提舉董必劾其不推行 常平法,陷失官米之直六十萬,置獄潭州。平仲疏言: 『米貯倉五年半,陳不堪食。若非乘民闕食,隨宜泄之, 將成棄物矣。倘以為非,臣不敢逃罪』。」乃徙韶州。又坐 前上書之故,責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徽宗立,復朝散 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 延、環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平仲長史 學,工文詞,著《續世說繹解》《稗詩戲》諸書傳於世。

李之儀

按《宋史李之純傳》:「之純從弟之儀,字端叔,登第幾三 十年,乃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歷樞密院編修官,通判 原州。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言其嘗從蘇軾 辟,不可以任京官,詔勒停。徽宗初,提舉河東常平。坐 為范純仁遺表,作行狀,編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 唐州,終朝請大夫。之儀能為文尢,工尺牘,軾謂入刀」 《筆三昧》。

按《揮麈後錄》:「李端叔之儀,趙郡人。以才學聞于世。弟 之純,亦以政事顯名,為中司八座,終以老罷帥成都, 兄弟頡頏于元祐間。端叔於尺牘尢工,東坡先生稱 之,以為得發遣三昧。東坡帥定武,辟為簽判以從,朝 夕酬唱,賓主甚懽。建中靖國初,為樞密院編修官,曾 文肅薦于祐陵,擬賜出身,擢右史。成命未頒而為御」 史錢遹論列,報罷。去國之後,蹔泊潁昌,值范忠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