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氣完力餘,益老以勁,其應於人者多,故辭非一體。至 於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諸子號詩人者,僻固而狹 陋也。聖俞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於物。至其窮愁感 憤,有所罵譏笑謔,一發於詩,然用以為驩而不怨懟, 可謂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見其文,歎曰:「二 百年無此作矣。」其後大臣屢薦宜在館閣,嘗一召試, 賜進士出身,餘輒不報。嘉祐元年,翰林學士趙概等 十餘人列言於朝曰:「梅某經行修明,願得留與國子 諸生講論道德,作為《雅頌》,以歌詠聖化。」乃得國子監 直講。三年冬,祫於太廟,御史中丞韓絳言:「天子且親 祠,當更制樂章以薦祖考,惟梅某為宜。」亦不報。聖俞 初以從父廕補太廟齋郎,歷桐城、河南、河陽三縣主 簿,以德興縣令知建德縣,又知襄城縣,監湖州鹽稅, 簽署忠武、鎮安兩軍節度判官,監永濟倉,國子監直 講,累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嘗奏其所撰《唐載》二十 六卷,多補正舊史闕繆,乃命編修《唐書》,書成,未奏而 卒,享年五十有九。曾祖諱遠,祖諱邈,皆不仕。父諱讓, 太子中舍致仕,贈職方郎中。母曰仙遊縣太君束氏, 又曰清河縣太君張氏。初娶謝氏,封南陽縣君;再娶 刁氏,封某縣君。子男五人:曰增、曰墀、曰坰、曰龜兒,一 早卒。女二人:長適太廟齋郎薛通,次尚幼。聖俞學長 於毛氏詩,為《小傳》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孫子》十 三篇。余嘗論其詩曰:「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蓋非詩 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聖俞以為知言。銘曰:「不戚 其窮,不困其鳴。不躓於艱,不履於傾。養其和平,以發 厥聲。震越渾鍠,眾聽以驚。以揚其清,以播其英。以成 其名,以告」諸冥。

按《虛谷閒抄》:「梅聖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 職。晚年預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歎惜。 其初受敕修書也,語其妻曰:『吾今修書,可謂胡孫入 布袋矣』。妻曰:『君於仕宦,何異鯰魚上竹竿耶』?聞者皆 謂確對。」

按《六一詩話》:「蘇子瞻學士,蜀人也。嘗於淯井監得西 南彝人所賣蠻布弓衣,其文織成梅聖俞《春雪詩》。此 詩在聖俞集中,未為絕唱。蓋其名重天下,一篇一詠, 傳落戎狄,而異域之人貴重之如此耳。子瞻以余尤 知聖俞者得之,因以見遺。余家舊蓄琴一張,乃寶曆 三年雷會所斲,距今二百五十年矣。其聲清越,如擊」 金石,遂以此布更為琴囊。二物真余家之寶玩也。 按《歸田錄》:王副樞疇之夫人,梅鼎臣之女也。景彝初, 除樞密副使,梅夫人入謝慈壽宮,太后問夫人誰家 子,對曰:「梅鼎臣女也。」太后笑曰:「是梅聖俞家乎?」由是 始知聖俞名聞於宮禁也。聖俞在時,家甚貧,余或至 其家,飲酒甚醇,非常人家所有。問其所得,云皇親有 好學者,宛轉致之。余又聞皇親有以錢數千購《梅詩》 一篇者,其名重於時如此。

江休復

按《宋史文苑傳》,「休復,字鄰幾,開封陳留人。少彊學博 覽,為文淳雅,尤善於詩。喜琴奕飲酒,不以聲利為意。 進士起家為桂陽監藍山尉。騎驢之官,每據鞍讀書, 至迷失道,家人求得之。舉書判拔萃,改大理寺丞,遷 殿中丞。獻其所著書,召試為集賢校理,判尚書刑部, 與蘇舜欽游。坐預進奏院祠神會,落職,監蔡州商稅。」 久之,知奉符縣,通判睦州,徙廬州。復集賢校理,判吏 部南曹、登聞鼓院,為群牧判官。出知同州,提點陝西 路刑獄,入判三司鹽鐵勾院,修起居注,累遷尚書刑 部郎中,卒。休復外簡曠而內行甚飾,事孀姑如母,所 與游皆一時豪俊。為政簡易,嘗著《神告》一篇,言皇嗣 未立,假神告祖宗之意,冀以感悟。又嘗言「昭憲太后 子孫多流落民間,宜甄錄之。」著《唐宜鑒》十五卷、《春秋 世論》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章望之

按《宋史文苑傳》,「望之,字表民,建州浦城人。少孤,喜問 學,志氣弘放,為文辯博,長於議論。初由伯父得象蔭, 為祕書省校書郎,監杭州茶庫,逾年辭疾去,求舉賢 良方正。得象在相位,以嫌扼之,乃上書論時政,凡萬 餘言,不報。丁母憂,毀瘠過制。服除,浮游江、淮間,犯艱 苦,汲汲以營衣食,不自悔。人勸之仕,不應也。其兄拱」 之知晉江縣,忤其守蔡襄,怒,誣以贓,貶望之號泣力 訴於朝。時襄方貴顯,事久不得直,望之訴不已,章十 餘上。起獄數年,朝廷為再劾,卒脫拱之冤,復官如初。 望之遂不復仕。覃恩遷太常太祝、大理評事。翰林學 士歐陽修、韓絳、知制誥吳奎、劉敞、范鎮同薦其才,宰 相欲稍用之,除僉書建康、寧節度判官,不赴。又除知 烏程縣,趣令受命,固辭,遂以光祿寺丞致仕,卒。望之 喜議論,宗孟軻言性善排荀卿、揚雄、韓愈、李翱之說, 著《救性》七篇。歐陽修論魏、梁為正統,望之以為非,著 《明統》三篇。江南人李覯著《禮論》,謂仁、義、智、信、樂、刑、政 皆出於禮,望之訂其說,著《禮論》一篇。其議論多有過 人者。嘗北游齊、趙,南汎湖湘,西至汧隴,東極吳、會,山 水勝處,無所不歷。有歌詩雜文數百篇,集為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