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考證

京鴻慶宮,自是或廢或起。逮高宗駐蹕揚州,遷翰林

學士兼侍讀,除戶部尚書。陳待敵之計有三:曰形,曰 勢,曰氣而「已。形以地理山川為本,勢以城池芻粟、器 械為重,氣以將帥士卒為急。形固則可恃以守,勢強 則可資以立,氣振則可作以用,如是則敵皆在吾度 內矣。」因請上南巡,阻江為險,以備不虞。又請命重臣 為宣總使,一居泗上,總兩淮及東方之師以待敵;一 居金陵,總江、浙之路以備退保。疏入,不報。既而帝駐 蹕杭州,遷尚書左丞,奏:「監司、州縣擅立軍期司掊斂 民財者,宜罷。」上諭以「兵、食二事最大,當擇大臣分掌。」 門下侍郎顏岐、知杭州康允之皆嫉夢得,又與宰相 朱勝非議論不協。會州民有上書訟夢得過失者,上 以夢得深曉財賦,乃除資政殿學士、提舉中太一宮, 專一提領戶部財用,充車駕巡幸頓遞使,辭不拜,歸 湖州。紹興初,起為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壽 春等六州宣撫使。時建康荒殘,兵不滿三千,夢得奏 移統制官韓世清軍屯建康,崔增屯采石,閻皋分守 要害。會王才降劉豫,引兵入寇,夢得遣使臣張偉諭 才降之,以其眾分隸諸軍。濠、壽叛將寇宏、陳卞,雖陽 受朝命,陰與劉豫通,夢得諭以福禍,皆聽命。及豫入 寇,卞擊敗之,齊兵宵遁。八年,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 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又奏防江措畫八事:一、申飭 邊備,二、分布地分,三、把截要害,四、約朿舟船,五、團結 鄉社,六、明審斥堠,七、措置積聚,八、責官吏死守。又言: 「建康、太平、池州緊要隘口,江北可濟渡去處共一十」 九處,願聚集民兵,把截要害,命諸將審度敵形,併力 進討。金都元帥宗弼犯含山縣,進逼歷陽,張俊諸軍 遷延未發。夢得見俊,請速出軍,曰:「敵已過含山縣,萬 一金人得和州,長江不可保矣。」俊趣諸軍進發,聲勢 大振,金兵退屯昭關。明年,金復入寇,遂至拓皋。夢得 團結沿江民兵數萬,分據江津,遣子模將千人守馬 家渡,金兵不得渡而去。初,建康屯兵歲費錢八百萬 緡,米八十萬斛,榷貨務所入不足以支。至是禁旅與 諸道兵咸集,夢得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 乏,故諸將得悉力以戰。詔加觀文殿學士,移知福州 兼福建安撫使。「海寇朱明猖獗,詔夢得挾御前將士 便道之鎮,或招或捕,或誘之相戕,遂平寇五十餘群」, 然頗與監司異議。上章請老,特遷一官,提舉臨安府 洞霄宮。尋拜崇信軍節度使致仕。十八年,卒湖州,贈 檢校少保。

按《卻掃編》:「崇寧初,蔡太師持紹述之說為相,既悉取 元祐廷臣及元符末上書論新法之人指為謗訕而 投竄之,又籍其名氏刻之於石,謂之《黨籍碑》,且將世 世錮其子孫。其後再相也,亦自知其太甚,而未有以 為說。葉左丞為祠部郎,從容謂之曰:『夢得聞天下有 道則庶人不議,今舉籍上書之人名氏刻之於石,以 昭示來世,恐非所以彰先帝之盛德也』。」蔡大感悟。其 後黨禁稍弛,而碑竟仆焉。胡尚書直孺聞之,歎曰:「此 人宜在君側。」

按《處州府志》:「夢得字少蘊,松陽人。宋紹聖丁丑進士。 自丹徒尉任婺州教授,歷官翰林學士,知蔡州。民有 翟氏者,家產百餘萬,兄弟七人,其季別居。父死後,兄 賂官吏,不以為弟,季訴於官,五年不得直。夢得呼而 語之曰:『汝嘗娶乎』?曰:『娶信陽鄭氏女』。」「『誰為婚』?曰:『父主 之』。徵其婚書,則父親筆出示其兄,乃服。析其產為七。」 又西平民訟有子為盜誤擊殺之者,法當勿論。夢得 驗所擊傷痕不一,曰:「夜擊盜,不知其為子,一擊遽死 可矣。安有屢擊不逃,復不能辨者?」捕劾之。乃父嬖後 妻殺前妻之子,紿以為盜。夢得曰:「此廢人倫矣。」以故 殺子孫罪坐之。由是政聲大振。再召入翰林學士,遷 尚書左丞,以崇慶軍節度使致仕。夢得天資粹雅,文 詞幹略皆不在人下,平生歷仕,皆以稱職聞。自號「石 林山人。」所著有《易傳》《書傳》《春秋傳》《春秋考》《春秋讞》《論 語釋言》《孟子通議》《石林避暑、金石類考》等集行於世。

程俱

按《宋史文苑傳》,「俱字致道,衢州開化人。以外祖尚書 左丞鄧閏甫恩,補蘇州吳江主簿,監舒州太湖茶場。 坐上書論事罷歸。起知泗州臨淮縣,累遷將作監丞。 近臣以譔述薦,遷著作佐郎。宣和二年,進頌,賜上舍 出身,除禮部郎,以病告老,不俟報而歸。建炎中,為太 常少卿,知秀州。會車駕臨幸,賜對,俱言:『陛下德日新, 政日舉,賞罰施置,仰當天意,俯合人心,則趙氏安而 社稷固,不然則宗社危而天下亂,其間蓋不容髮』。」高 宗嘉納之。金兵南渡,據臨安,遣兵破崇德、海鹽,馳檄 諭降。俱率官屬棄城保華亭,留兵馬都監守城。朝廷 命俱部金帛赴行在。既至,以病乞歸。紹興初,始置祕 書省,召俱為少監,奏修《日曆》,祕書長貳得預修纂,自 俱始。時庶事草創,百司文書,例從省記,俱摭三館舊 聞,比次為書,名曰《麟臺故事》上之。擢中書舍人兼侍 講。俱論:「國家之患,在於論事者不敢盡情,當事者不 敢任責。言有用否,事有成敗,理固不齊。今言不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