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6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秋》:「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則功築罕,人 勤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今財食與力 皆勤矣,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 不愆矣。臣前所謂「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者。臣謹 按《春秋》:「臧孫辰告糴於齊」,《春秋》譏其無九年之蓄,一 年不登而百姓飢。臣願斥游惰之人以篤耕殖,省不 急之費以贍黎元,則廩蓄不乏矣。臣前所謂吏道多 端,本乎選用失當者,繇國家取人不盡其材,任人不 明其要故也。今陛下之用人也,求其聲而不求其實; 故人之趨進也,務其末而不務其本。臣願覈考課之 實,定遷序之制,則多端之吏息矣。臣前所謂「豪猾踰 檢,繇中外之法殊」者,以其官禁不一也。謹按《春秋》,齊 桓公盟,諸侯不日,而葵丘之盟,特以日者,美其能宣 明天子之禁,率奉王官之法,故《春秋》備而書之。然則 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法者,高祖、太宗之所制也。 法宜畫一,官宜正名。今有分外官、中官之員,立南司、 北司之局,或犯禁於南,則亡命「於北;或正刑於外,則 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繇兵農勢異,而中外 法殊也。臣聞古者因井田以制軍賦,間農事以修武 備,提封約卒乘之數,命將在公卿之列。故兵農一致, 而文武同方,以保乂邦家,式遏亂略。太宗置府兵,臺 省軍衛,文武參掌。閑歲則櫜弓力穡,有事則釋耒荷 戈,所以修復古「制,不廢舊物。」今則不然,夏官不知兵 籍,止於奉朝請;六軍不主武事,止於養階勳。軍容合 中官之政,戎律附內臣之職。首一戴武弁,疾文吏如 仇讎;足一踏軍門,視農夫如草芥。謀不足以翦除姦 兇,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衛社稷,而暴足 以侵害閭里。羈紲藩臣,干陵宰輔,隳裂王度,汨亂朝 經。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御英 豪。「有藏姦觀釁之心,無伏節死難之誼,豈先王經文 緯武」之旨邪?臣願陛下貫文武之道,均兵農之功,正 貴賤之名,一中外之法,還軍衛之職,修省署之官。近 崇貞觀之風,遠復成周之制,自邦畿以刑下國,始天 子而達諸侯,可以制猾姦之彊,無踰檢之患矣。臣前 所謂「生徒惰業,繇學校之官廢」者,蓋國家貴其祿,賤 其能,先其事,後其行,故庶官乏通經之學,諸生無修 業之心矣。臣前所謂「列郡干禁,繇授任非人」者。臣以 為刺史之任,治亂之根本繫焉,朝廷之法制在焉。權 可以御豪彊,恩可以惠孤寡,彊可以禦姦寇,政可以 移風俗。其將校曾更戰陣,及功臣子弟,請隨宜酬賞。 苟無治人之術者,不當任此官,即絕干禁之患矣。臣 前所謂「百工淫巧」,繇制度不立者,臣請以官位祿秩, 制其器用車服,禁以金銀珠玉,錦鏽雕鏤。不蓄於私 室,則無蕩心之巧矣。臣前所謂辨枝葉者,繇考言以 詢行也;臣前所謂「形於恥格」者,繇道德而齊禮也。臣 前所謂「念生寡而食眾,可罷斥惰游」者,已備於前矣。 臣前所謂「令煩而治鮮,要察其行否」者,臣聞號令者, 治國之具也。君審而出之,臣奉而行之,或虧益止留, 罪在不赦。今陛下令煩而治鮮,得非持之者有所蔽 欺乎?臣前謂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廷待問, 則小臣其敢愛死者。昔晁錯為漢削諸侯,「非不知禍 之將至,忠臣之心,壯夫之節,苟利社稷,死無悔焉。」臣 非不知言發而禍應,計行而身僇,蓋痛社稷之危,哀 生人之悔,豈忍姑息時忌,竊陛下一命之寵哉?昔龍 逢死而啟商,比干死而啟周,韓非死而啟漢,陳蕃死 而啟魏。今臣之來也,有司或不敢薦臣之言,陛下又 無以察臣之心,退必戮於「權臣之手。臣幸得從四子 游於地下,固臣之願也。所不知殺臣者,臣死之後,將 孰為啟之哉?至如人主之闕,政教之疵,前日之弊,臣 既言之矣。若乃流下土之惠,修近古之治,而致和平 者,在陛下行之而已。」然上之所陳者,實以臣親承聖 問,敢不條對。雖臣之愚,以為未極教化之大端,皇王 之要道。伏「惟陛下事天地以教人恭,奉宗廟以教人 孝,養高年以教人悌長,字百姓以教人慈幼,調元氣 以煦育,扇太和以仁壽,可以消搖無為,垂拱成化。至 若念陶鈞之道,在擇宰相以任之,使權造化之柄;念 保定之功,在擇將帥以任之,使修閫外之寄;念百度 之求正,在擇庶官而任之,使顓職業之守;念百姓之 怨痛,在擇良吏以任之,使明惠養之術,自然言足以 為天下教,動足以為天下法,仁足以勸善,義足以禁 非,又何必宵衣旰食,勞神惕慮,然後致治哉!」是時第 策官左散騎常侍馮宿、太常少卿賈餗、庫部郎中龐 嚴見蕡對,嗟伏,以為過古晁、董而畏中官,眥睚不敢 取。士人讀其辭,至感概流涕者,諫官、御史交章論其 直。於時被選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齪常務,類得 優調河南府參軍事。李邰曰:「蕡逐我留吾顏其厚耶?」 乃上疏曰:「陛下御正殿,求直言,使人得自奮。臣才志 懦劣,不能質今古是非,使陛下聞未聞之言,行未行 之事,忽忽內思,愧羞神明。今蕡所對,敢空臆盡言。至 皇王之成敗,陛下所防閑,時政之安危,不私所料。」又 引《春秋》為據,漢魏以來,無與蕡比。有司以言涉訐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