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0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益信二公之見為不可及也。僕甚怪二公所見皆同 如此。因而求之《史》,不惟所見同,而官位所為,大率亦 相似,不疑為青州刺史,後為京兆尹;德亦為青州刺 史,後行京兆尹事。是後皆不顯其同如此。而二公之 為京兆也,又皆多所平反,見於傳文。劉雋事同有如 此異者。

《劉氏雜志》:蘇子由使遼歸,為哲宗言:「遼主弘基以與 我和好為喜,年貌可六十,步履輕健,飲啗不衰,享國 尚當有年,我可以無虞。其君臣事佛,國俗化之。此彼 之巨蠹,足為我喜也。弘基孫延禧當嗣位,然骨氣凡 弱,視瞻不正,恐非彼之福,其意亦嚮慕和好,而我不 足恃之矣。」其後弘基守和好又十餘年而殂,延禧亦 不背盟,然遼國遂亡於延禧之身,則子由之言信矣。 容貌辭氣,乃德之符,非特得其身之遐促,而并得其 國之興替。仲由、盆成括之死,見知於孔孟;邾子高仰, 魯侯卑俯,兆其死亡,見知於子貢。聖賢原自有觀人 之法也,子由殆聞於是而然歟?抑使可覘國,則非其 人者,不足使佛能蠹國,而歷世之莫「悟也,何哉?」 《讀書鏡》:司馬光入相時,差役之復,為期五日。同列病 其太迫,知開封府蔡京獨如約,悉改畿縣,顧役無一 違者。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 可之有?」張浚始與趙鼎相得甚,浚先達,力引鼎。嘗論 人才,浚劇談檜善,鼎曰:「此人得志,吾無所措足矣。」浚 不以為然。及引檜共政,方知其闇。浚之被論也,鼎約 同列救解,檜見帝,獨無一語,浚遂謫遠州。檜在樞府 惟聽鼎,鼎反深信之,卒為所傾。鼎與浚晚遇於閩,言 及此,始知皆為檜所賣。客有讀此者曰:「小人難知如 此。」余笑曰:「小人何嘗難知,只緣君子未到難悅地位 耳。」

中黃先生云:「明不觸物,此言極有味,若洞然燭他人 之惡,不隨他轉而已。此外不宜發明,大盡惡訐為直 是也。但當生大慈憐憫心,方便譬喻,引之歸於正道, 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若忿嫉於頑,極口攻之,則是與 之修怨,何取其為明哉?」玉真先生云:「大凡人本來福 積不厚,肆口又無忌憚,愈見薄福。要見薄福證驗,若」 平生數奇多忤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也。故譖人翩翩, 嗇夫喋喋,非有冥禍,則有奇窮。而呂公著《約識精言》, 孫奭議論有根底,韓琦明足以照人之奸,未嘗形諸 詞色,真大人相也。

吳文肅公子璟,素以堅挺有氣節,韓魏公亦稱之。及 幕府有闕,門下有以璟為賢者,公曰:「此人氣雖壯,然 包蓄不深,發必暴,且不中節,當以此敗。」置而不言。不 踰年,璟敗,皆如其言。杜正獻公有門生為縣令者,公 戒之曰:「子之材器,一縣令不足施,然切當韜晦,無露 圭角。不然,無益於事,徒取禍耳。」門生曰:「公平生以直 亮忠信取重天下,今反誨某以此,何也?」公曰:「衍歷任 多年,上為帝王所知,次為朝野所信,故得以伸其志。 今子為縣令,卷舒休戚,係之長吏,長吏之賢者固不 易得,若不見知,子烏得以伸其志,徒取禍耳。」及至任, 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果大失望。嗟乎!此二事為 人最徹,知己最深,悠悠道路,其誰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