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5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富也。今乃不問其得失是非,而惟務多取,又欲刪 去《序》文緊切意思,竊恐未免乎世俗之見,而非南軒 所以望乎後學之意。試更思之,若必欲盡收其文,則 此《序》意不相當,自不必用。須別作一序,以破此《序》之 說,乃可耳。若改而用之,非惟熹以為不然,南軒有靈, 亦必憤歎於泉下也。久不聞講論之益,深以懷想前 日諸賢相繼逝去,後來未有接續,所望於季隨,實不 勝其勤懇。今觀此事,竊疑其用力之不篤也。更願勉 旃,以副所望,千萬!千萬!至扣!至扣!

元善書說與子靜相見甚款,不知其說如何?大抵「欲 速好徑」是今日學者大病。向來所講,近覺亦未免此。 以身驗之,乃知伊、洛拈出「敬」字,真是學問始終日用 親切之妙。近與朋友商量,不若只於此處用力,而讀 書窮理以發揮之,真到聖賢究竟地位,亦不出此坦 然平白,不須妄意思想頓悟懸絕處,徒使人顛狂粗 率。而於日用常行之處。反不得其所安也。不審別後 所見如何。幸試以此思之。似差平易悠久也。

「熹衰病之餘,幸安祠祿,誤恩起廢,非所克堪。已力懇 辭,未知可得與否?」自度尪殘,決是不堪繁劇,又況蹤 跡孤危,恐亦無以行其職業。後日別致紛紛,又如衡 陽轉動,不得出門一步,更須審處也。但今年病軀,衰 瘁殊甚,秋中又有哭女之悲,轉覺不可支吾矣。目昏, 不能多看文字,閑中卻覺看得道理分明。向來諸書, 隨時修改,似亦有長進處,恨相去遠,不得朝夕討論 也。《易》書刊行者,只是編出象數,大略向亦以一本浼 叔綱,計必見之。今乃聞其有亡奴之厄,計此必亦已 失去矣。別往一本,并《南軒集》,幸收之也。所喻克己之 學,此意甚佳。但云藉此排之,似是未得用功要領處。 近讀《知言》,有問「以放心求心」者,嘗欲別下一語云:「放 而知求」,則此心不為放矣。此處閒不容息,如夫子所 言「克己復禮」工夫要切處,亦在「為仁由己」一句也,豈 藉外以求之哉!「性其情」,乃王輔嗣語,而伊洛用之,亦 曰:「以性之理,節其情,而不縱之於流動之域耳。」以意 逆志,而不以詞害焉,似亦無甚害也。「不遷怒」,當如二 先生說,無可疑者。「不《貳過》」亦唯程張得之,而橫渠所 謂「歉於己者,不使萌於再語。」尢!精約也。宋漕所委記 文,屢欲為之,而夏秋以來,一向為女子,病勢驚人,不 得措詞。兼觀其所喻,為教者不過舉子事業,亦有難 措詞者,故因循至此。今病方小愈,未堪思慮,勢當少 須後也。因邵武便草草布此,復託象之致之。目昏,未 能它及。惟以時「進德自愛」為禱。大抵為學不厭卑近。 愈卑愈近。則工夫愈實。而所得愈高遠。此不可不察 也。

閑中時有朋友遠來講學,其閒亦有一二可告語者。 此道之傳,庶幾未至斷絕。獨恨相望之遠,不獲聚首 盡情極論,以求真是之歸,尚此恨恨耳。君舉先未相 識,近復得書,其徒亦有來此者,折其議論,多所未安。 最是不務切己,惡行直道,尢為大害。不知講論之閒, 頗亦及此否?王氏《中說》,最是渠輩所尊信依倣以為 眼目者,不知所論者云何?「《復》《艮》」之說,則程子已盡之, 不知別有何疑,因書須詳及之。可下語也。

前書諸喻,讀之惘然。季隨學有家傳,又從南軒之久, 何故於此等處尚更有疑?向見意思大段寬緩,而讀 書不務精熟,常疑久遠無入頭處,必為浮說所動,今 乃果然。《艮》《復》之義,正當思惟,方見親切,別紙諸疑,正 當解釋,方得分明。今乃曰「才涉思惟,便不親切」,又云: 「非不能以意解釋,但不欲杜撰耳。」不知卻要如何下 工夫耶?夫子言「學而不思則罔」,《中庸》博學、審問、慎思、 「明辨」,聖賢遺訓,明白如此,豈可舍之而徇彼自欺之 浮說耶?來書譏項平父出入師友之閒,不為不久而 無所得,愚亦恐賢者之不見其睫也。日月逝矣,歲不 我與,願深省察。且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近思》等書 子細玩味,逐句逐字,不可放過,久之須見頭緒,不可 為人所誑,虛度光陰也。荊門《皇極說》曾見之否?試更 熟讀《洪範》此一條,詳解釋其文義,看是如此否?君舉 奏對,上問以讀書之法,不知其對云何也。

學者問曰:「《延平先生語錄》有曰:『大抵學者多為私欲所分,故用力不精,不見其效。若欲進步,須打斷諸路頭,靜坐默識,使其泥滓漸漸消去』。」 又云:「靜坐時收拾將來,看是如何,便如此,就偏處著理會。」 又云:「學者未袪處,只求諸心思索有窒礙處,及於日用動靜之閒有咈戾處,便於此致思,求其所以然者。」 又云:「大凡只於微處充擴之,方見礙者大爾。」 又引《上蔡語》云:「凡事必有根,必須有用處尋討要用處,將來斬斷便沒事。」 此語可時時經心。又云:「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不惟於進學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