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熹語曰:「觀公為人,自是寡過,但寬大中要規矩,和緩 中要果決。」遂以果名齋。嘗語人曰:「吾于問學雖未能 周盡,然幸於大本有見處,此心嘗覺泰然,不為物欲 所漬耳。」

《名臣言行錄》:范質自從仕,未嘗釋卷。人或止之,質曰: 「昔常有異人與吾言,他日必當大任。苟如其言,無學 術,何以處之?」

狄青器度深遠韓范之為西帥也。皆隸其節下咸奇 之曰:「此國器也。」范嘗以《左氏春秋》授之曰:「熟此可以 斷大事。若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為也。」青于是晚 節益喜書史。

呂希哲從王安石學,安石以為:「凡士未官而事科舉 者,為貧也;有官矣而復事科舉,是僥倖富貴利達而 已,學者不由也。」公聞之,遽棄科舉,一意古學,始與程 先生頤俱事胡先生瑗。公少程一二歲,察其學問淵 源,非他人比,首以師禮事之,而明道程顥、橫渠張載、 孫公覺、李公常皆與公遊,由是知見日益廣大。然公 亦未嘗專主一說,不私一門,務略去枝葉,一意涵養, 直截勁捷,以造聖人。專慕曾子之學,盡力乎其內者。 其讀經書,平直簡要,不為辭說,以知言為先,自得為 本,躬行為實,不尚虛言,不為異行。

劉安節天姿近道,而敏於學問,其所趨尚非世俗所 謂學者。嘗從當世賢而有道者游,始以「致知《物格》」發 其材,沈涵熟,復存心養性,久之於是有得。其貌溫,望 之知其有容,遇人無貴賤大小一以誠,雖忤己者未 嘗見其有怒色恚辭也。

《續明道雜志》:呂正獻公平生清淡,無嗜好,學問至老 不衰,博習本朝典故,而不治其瑣細有司之事,嘗曰: 「賢者識其大者。」

《元史趙復傳》:「復以周、程而後,其書廣博,學者未能貫 通,乃作《傳道圖》,別著《伊洛發揮》以標其宗旨。又取伊 尹、顏淵言行作《希賢錄》,使學者知所嚮慕。由是許衡、 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 自復始以江漢自號,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

張傳䇓自《六經》《語》《孟》傳註以及周、程、張氏之微言, 朱子所嘗論定者,靡不潛心玩索,究極根用功既 專,久而不懈,所學益弘深微密,南北之士鮮能及之, 學者稱曰「導江先生。」

《金履祥傳》: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即能記誦。 比長,益自策勵,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 曆之書,靡不畢究。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郡王柏, 從登何基之門,自是講貫益密。履祥居仁山之下,學 者因稱為仁山先生。

《許謙傳》: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母陶氏口授《孝經》《論 語》,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于學,立程以自課,取四部 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既乃受業金履祥之門, 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加,則 酸鹹頓異。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于書無不讀,窮 探聖微,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則不敢強」, 于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謙嘗以「白雲山 人」自號,世稱為「白雲先生。」

《陳櫟傳》:「櫟七歲通進士業,十五鄉人皆師之,慨然發 憤,致力于聖人之學,貫穿古今。嘗以謂有功于聖門 者莫若朱熹氏,乃著書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說有畔 于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 所未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于是朱熹之說大明於 世。櫟所居堂曰『定宇』」,學者因以定宇先生稱。

《胡一桂傳》:一桂父方平,受《易》于董夢程,夢程受朱熹 之《易》于黃幹。一桂之學出于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 正,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

一桂同郡胡炳文,餘干饒魯之學,本出朱熹,而其為 說多與熹牴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辭異而 理同者,合而一之;辭同而指異者,析而辯之,往往發 其未盡之蘊。東南學者因其所自,號稱雲峰先生。 《黃澤傳》: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好為苦 思,屢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顏淵仰高 鑽堅論》。

《蕭㪺傳》:㪺制行甚高,真履實踐,其教人必自小學始。 為文辭立意精深,言近而指遠,一以洙泗為本,濂、洛、 考亭為據,關輔之士,翕然宗之,稱為一代醇儒。 《安熙傳》:熙力于為己之學,教人必尊朱氏。其告先聖 文有曰:「追憶舊聞,卒究前業,灑掃應對,謹行信言,餘 力學文,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發軔聖途,以存諸心,以 行諸己,以及于物,以化于鄉。」其用功平實切密,可謂 善學朱氏者。

《董朴傳》:朴所為學,自六經及孔、孟微言,與凡先儒所 以開端闡幽者,莫不研極其旨而會通之,故其心所 自得,往往有融貫之妙。其事親孝,與人交,智愚貴賤, 一待以誠。或有犯之者,夷然不與之校。中山王結曰: 「朴之學,造詣既深,充養交至,其為人,清而通,和而介, 君子人也。」朴家近龍岡,學者因稱之曰龍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