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來諭謂動靜之外別有不與動對之靜,不與靜對之

動,此則尢所未喻。動靜二字,相為對待,不能相無,乃 天理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為也。若不與動對則不 名為靜,不與靜對則亦不名為動矣。但眾人之動則 流於動而無靜,眾人之靜則淪於靜而無動,此周子 所謂「物則不通」者也。惟聖人無人欲之私而全乎天 理,是以其動也,靜之理未嘗亡;其靜也,動之機未嘗 息。此周子所謂神妙萬物者也。然而必曰「主靜」云者, 蓋以其相資之勢言之,則動有資於靜,而靜無資於 動。如《乾》不專一則不能直遂;《坤》不翕聚則不能發散; 龍蛇不蟄則無以奮,尺蠖不屈則無以伸,亦天理之 必然也。

胡居仁居業錄

《語錄》

「周子有主靜之說,學者遂專意靜坐,多流於禪。蓋靜 者體,動者用,靜者主,動者客,故曰:『主靜,體立而用行 也。亦是整理其心,不使紛亂躁妄,然後能制天下之 動。但靜之意重於動,非偏於靜也』。」愚謂靜坐中有箇 戒謹恐懼,則本體已立,自不流於空寂,雖靜何害? 人之學,易差。羅仲素、李延平教學者靜坐中看喜怒 哀「樂未發以前氣象,此便差卻。既是未發,如何看得? 只存養便是。」昔呂與叔、蘇季明求中於喜怒哀樂未 發之前,程子非之,朱子以為「即已發之際,默識其未 發之前者則可。」愚謂若求未發之中,看未發氣象,則 動靜乖違,反致理勢危急,無從容涵泳意味。故古人 於靜時,只下箇「操存涵養」字,便是靜中工夫,思慮省 察是動上工夫。然動靜二端,時節界限甚明。工夫所 施,各有所當,不可乖亂混雜,所謂動靜不失其時,其 道光明。今世又有一等學問,言靜中不可著箇操字。 若操時又不是靜,以何思何慮為主,悉屏思慮,以為 靜中工夫,只是如此,所以流於老佛。不知操字是持 守之意,即靜時敬也。若無箇「操」字,是中無主,悠悠茫 茫,無所歸著。若不外馳,定入空無,此學所以易差也。

今人言心,學者便要說「靜時無心。」 居仁問之設若

無心,亦須有理。彼又應曰:「靜無而動有。」彼信以為靜 時真無心與理矣。夫天命之性,與生與生不可須臾 離,故靜而未有事接之時,則此心未動,此理未發。然 此時此心寂然在內,此理全具於中,故戒謹恐懼以 存養之。若真無心無理,又戒謹做甚,又存養做甚,必 有物在內。故須主敬,須存養,故程子以為靜中有物, 靜中雖無所知覺,亦有知覺在。又有因程子說靜中 有物,遂要察見本體,看未發已前氣象,此又非也。靜 中只有箇操存涵養,曷嘗有看見察見。或問:「周子言 『靜無而動有,何也』?」曰:「周子言『無以未形而言,非真無 也,乃無中含有也』。」故朱子解之曰:「靜非無也,以未形 而謂之無。」

來知德省心錄

《語錄》

世儒只知冥心閉目是靜,不知此心如有思慮,當人 事擾攘之時,皆天理之公,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是 靜何也?蓋理主於一而不動,我既主於理,則凝然不 動矣,即所謂人生而靜也。從來儒者惟周茂叔知此, 故曰:「主靜立人極。」

動靜部藝文

《誡子書》
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欲靜也,才欲學也。非學無以 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 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窮廬,將復何及。

《動靜交相養賦》并序
唐·白居易

居易常見今之立身從事者,有失於動,有失於靜,斯由動靜俱不得其時與理也。因述其所以然,用自儆導,命曰《動靜交相養賦》云:

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 性不可以終動,濟之以靜。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 之則兩傷而交病。故聖人取諸震以發身,受以復而 知命。所以莊生曰「智養恬」,《易》曰「蒙養正」者也。吾觀天 文,其中有程。日明則月晦,日晦則月明,明晦交養,晝 夜乃成。吾觀歲功,其中有信。陽進則陰退,陽退則陰 進,進退交養,寒暑乃順。且躁者,本於靜也,斯則躁為 民,靜為君。以民養君,教化之根,則動養靜之道斯存。 且有者生於無也,斯則無為母,有為子。以母養子,生 成之理,則靜養動之義明矣。所以動之為用,在氣為 春,在鳥為飛,在舟為楫,在弩為機。不有動也,靜將疇 依?所以靜之為用,在蟲為蟄,在水為「止,在門為鍵,在 輪為柅。不有靜也,動奚資始?」則知動兮靜所伏,靜兮 動所倚。吾何以知交養之然哉?以此有以見人之生 於世,出處相濟,必有時而行,非匏瓜不可以長繫;人 之善其身,枉直相循,必有時而屈,故尺蠖不可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