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動靜有終始賓主。方其動也,動為主,靜為賓;及其靜也,靜卻為主,動卻為賓。動極而靜,則動卻終,靜卻始;靜極而動,則動卻始,靜卻終。雖然,方其動也,靜之理未嘗不存;及其靜也,動之理未嘗不存。

擇之云:「此段甚好,但更欠說主靜之意。」

《答陳安卿》

淳向者道院中嘗問「未發之前是靜,而靜中有動意否?」 先生答謂「不是靜中有動意,是有動之理。」 淳彼時不及細審,後來思之,心本是箇活物,未發之前雖是靜,亦常惺在這裡。惺便道理在,便是大本處,故謂之有動之理。然既是常惺,不恁地瞑然不省,則謂之有動意,亦豈不可耶?而先生卻嫌「意」 字,何也?恐「意」 字便是已發否,抑此字無害而淳聽之誤也?凡看精微處恐易差,更望示教。

「未動而能動」者,理也;未動而欲動者,理意也。

人心是箇靈底物,如日閒未應接之前,固是寂然未發,于未發中固常恁地惺,不恁瞑然不惺。若夜閒有夢之時,亦是此心之易動,猶晝之有思。如其不夢未覺,正當大寐之時,此時謂之「寂然未發」 ,則全沈沈暝暝,萬事不知不省,與木石蓋無異,與死相去亦無幾,不可謂「寂然未發。」 不知此時心體何所安存,所謂靈底,何所寄寓?聖人與常人於此時所以異者如何?而學者工夫此時又以何為驗也?

寤寐者,心之動靜也。「有思無思」者,又動中之動靜也。 「有夢無夢」者,又靜中之動靜也。但「寤陽而寐陰,寤清 而寐濁」,寤有主而寐無主,故寂然感通之妙,必於《寤》 而言之。

《答呂子約》

誨諭,謂只於靜坐處尋討,恐不免助長之病;或又失之,則一蹴而墮於釋氏之見。某自顧渙散之久,近稍收拾,粗有靜養工夫,然工夫淺薄,客慮猶多,雖未至便有此病,然亦豈敢不常自警省也?兼亦自覺未墮釋氏之見者,蓋釋氏是從空處求,吾儒是自實處見。喜怒哀樂之未發,初非空無,寂然不動,本皆完具。釋氏於此看得偏闕,所以隨在生病,又「元者善之長」 底意思。釋氏既不識元,絕類離群,以寂滅為樂,反指天地之心為幻妄,將四端苗裔遏絕閉塞,不容其流行。若儒者則要於此發處認取也。近看周子「動而無動,靜而無靜」 之語,頗有所省。夫動而無動,則喚不有止;靜而無靜,則喚不森然。此雖非天下之至神不能與於此,然一動一靜之本體,蓋元如是。因此靜存動察,既無交互,亦不落空。今所慮者,非在於墮釋氏之見,乃在於日用之閒主敬守義工夫自不接續而已。若於此能自力,則敬義夾持,此心少放,自不到得生病痛也。所見如此,更願指誨。

此正如明道所說「扶醉人」語,不溺於虛無空寂,即淪 於紛擾支離意。

朱子全書

《靜》

「明道教人靜坐,李先生亦教人靜坐。蓋精神不定,則 道理無湊泊處。」又云:「須是靜坐,方能收斂。」 或問:「疲 倦時靜坐少頃,可否?」曰:「也不必要似禪和子樣去坐 禪,方為靜坐。但只令放教意思靜,便了 心。於未遇 事時,須是靜,及至臨事方用,便有氣力。如當靜時不 靜,思慮散亂,及臨事時,已先倦了。伊川解『靜專』處云: 『不專一則不能直遂』。」閒時須是收斂定,做得事便有 精神。 心要精一,方靜時須湛然在此,不得困頓,如 鏡樣明,遇事時方好。心要收拾得緊,如顏子請事,斯 語便直下承當,及「犯而不校」卻別。 靜便定,熟便透。

靜為主,動為客。靜如家舍,動如道路,靜時不思。

「動,動時不思靜。 靜中動,起念時。」「動中靜,是物各付 物。 人身只有箇動靜。靜者養動之根,動者所以行 其靜。動中有靜,如發而皆中節處,便是動中之靜。」 問:「動靜兩字,人日閒,靜時煞少,動時常多。」曰:「若聖人 動時,亦未嘗不靜。至眾人動時,卻是膠擾亂了。如今 人欲為一事,未嘗能專此一事,處之從容,不亂其思 慮之發。既欲為此,又欲為彼」,此是動時,卻無那靜也。

今隨事匆匆,是以動應。動物交物也 ,因看心生。

「道也」云:不可以湖南之偏而廢此意,但當於安靜深 固中涵養出來。動靜相涵 應物,物與我心中之理 本是一物,兩無少欠,但要我應之爾。物心共此理定 是靜,應者是動。 要得坐忘,便是坐馳, 與好諧戲 者處,即自覺言語多為所引也。 主靜,看《夜氣》一章 可見。濂溪言「主靜」,「靜」字只好作敬字看,故又言無 欲故靜,若以「為虛靜,則恐入釋老去。」 問:「程子云:『須 是靜中有物始得』。此莫是先生所謂『知覺不昧』之意 否?」曰:「此只是言靜時,那道理自在,卻不是塊然如死 底物也。 靜中有物,如何?」曰:「有聞見之理在,即是靜 中有物。」問:「敬莫是靜否?」曰:「敬則自然靜,不可將靜來 喚做敬。 明道在扶溝時,謝游諸公皆在彼問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