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更其所」 ,皆言君子之所守,故曰「其自立有如此者。」 「待聘」 至「待取」 亦言自立,何也?所待者在人,所以待者在己,故言自立,而此防身遠害之道亦自立也。

「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 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 其仕有如此者。

陳注一畝,謂徑一步長百步也。「折而方之」,則東西南北各十步。宮牆,垣也,牆方六丈,環,周迴也。方丈為堵,東西南北各一堵。篳門,以荊竹織門也。圭窬,穿牆為之,門旁小戶也,上銳下方,狀如圭。蓬戶,編蓬為戶也。甕牖者,窗牖圓如甕口也。又云「以敗甕口為牖。」「易衣而出」者,合家共一衣,出則更著之也。「并日而食」者,謂不日日得食,或三日二日并得一日之食也。 「上答之不敢以疑」者,道合則就,即信之而不疑,無患失之心也。「上不答不敢以諂」者,不合則去,即安之而不諂,無患得之心也。大全藍田呂氏曰:「儒者之仕,將以事道也,然有時乎為貧,食其力以求免死而已,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抱關擊柝,乘田委吏,無所往而不可也。故為貧者非事道,事道者不為貧,二者不可亂也。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居之陋者也。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養之至不足者也。儒者所守之篤,窮至於是而不悔」也。上之禮答不答繫乎知,不知雖窮如是。上荀知之,則必以是道自期,不疑乎上之未信也。為其多聞歟?則天子不召師。為其賢歟?未聞見賢而召之也。尊其所聞,行其所知,不疑乎上之未信而有所屈,蓋事道者不為貧也。上苟不知,則我知以力事人,求其食以免死者也,不輕進以求合也。君不知而自獻其能,君不問而自告其謀,枉尋直尺,強聒而不舍,人謂之不諂不信也。蓋為貧者,非事道也。二者儒者仕之大分,不可亂也。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 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 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陳注楷,法式也。「上弗援」,在上者不引我以升也。「下弗推」,在下者不舉我以進也。「危起居」,謂因事中傷之也。「信其志」,謂志不可奪也。時有否泰,道有通塞,然其憂思則未嘗一日而忘生民之患也。大全嚴陵方氏曰:「『與今人並行於世,與古人稽合於道也。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者,《中庸》所謂『行而世為天下法』是也。援言其有所引,推言其有所進,援則自上而引下,推則自下而進上,私則相與而為比,暗則相結而為黨。雖危起居,以其身可危也;『竟信其志,以其志不可奪也。信謂自信也。『猶將不忘百姓之病者,《孟子》』』」所謂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 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慕賢而容 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陳注「博學不窮,溫故知新」之益也;「篤行不倦」,賢人可久之德也;「幽居不淫」,窮不失義也;「上通不困」,達不離道也。《禮》之體嚴,而用貴於和。忠信,禮之質也,故以忠信為美。優游,用之和也,故以優游為法。賢雖在所當慕,眾亦不可不容汎,愛眾而親仁,亦是意也。「毀方而瓦合」者,陶瓦之事,其初則圓,剖而為四;其形則方,毀其圓以為方,合其方而復圓,蓋於涵容之中未嘗無分辨之意也,故曰「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 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 賢援能有如此者。

陳注「君得其志」,謂此賢者輔助其君,使君得遂其志也。 應氏曰:「程筭其功,積累其事,不輕薦也。下不求報於人,上不求報於國。」大全藍田呂氏曰:「儒者之志,以天下為度者也。寬裕之志,既足以有容,則物我之間無所別也。天下有事而不治,天下有賢而未達,吾任其責矣。故知其賢也,猶有親怨之。避之,公而實私也。過計於一己之私,不同乎天下之公也。《傳》稱祁奚,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黨」,忘乎親讎者也。公叔文子之臣大夫𠊨與文子同升諸公,忘其君臣者也。《趙文子》所舉於晉國筦庫之士七十有餘家,忘乎貴賤者也。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曰:「其所與遊辟也,可人也」,忘乎其素者也。能忘乎是,而興天下國家之利,然後舉賢援能,盡其公矣。夫望報於人,求富貴於己,小人之道也,又何足道哉!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 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陳注呂氏曰:舉賢援能,儒者所以待天下之士也。《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