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是知武王雖不逮舜之盡 善盡美,以其解天下之倒懸,則下于舜一等耳。桓公 雖不逮武之應天順人,以其霸諸侯,一匡天下,則高 于狄亦遠矣。以武比舜則不能無過,比桓則不能無 功,以桓比狄則不能無功,比武則不能無過。漢氏宜 立乎桓、武之間矣。

此言帝王之異。霸之于王固遠,然亦有功于時,故聖人猶取之。漢不純乎王而雜乎霸者也。舜、武皆聖人也,所以異者,時不同故也。

是時也非會天下,民厭秦之暴且甚,雖十劉季百子 房,其如人心未易何。

人君所恃以安者,人心而已。人心既去,一夫而已,故《書》謂之「獨夫紂」 也。

且古今之時則異也,而民好生惡死之心非異也。自 古殺人之多,未有如秦之甚,天下安有不厭之乎?夫 殺人之多不必以刃,謂天下之人無生路可趨也,而 又況以刃多殺天下之人乎?

「得民心以仁,失民心以不仁。」 仁者好生,不仁者好殺。以虐政殺之,以白刃殺之,其殺一也。然白刃之所殺,猶有能免者;虐政之所殺,則無所逃矣。故虐政甚於白刃也。己殺之,使人殺之,其殺一也。己殺之,所殺猶寡,使人殺之,則所殺者眾矣。故使人殺之,甚於己殺之也。使人殺之,謂以虐政殺之也。以虐政殺之者,謂天下之人無生路可趨也,故虐政甚於白刃也。又況既以虐政殺之,而又加之以白刃殺之耶?於是時也,天下之生靈墜於塗炭,可知之矣。

秦二世,萬乘也,求為黔首而不能得。漢劉季,匹夫也, 免為元首而不能已。萬乘與匹夫,相去有間矣,然而 有時而代之者,謂其天下之利害有所懸之耳。

「利民則匹夫可以為元首」 ;「害民」 則元首欲為匹夫而不能。利害之間如此,可不畏哉!可不慎哉!

天之道,非禍萬乘而福匹夫也,謂其禍無道而福有 道也。人之情,非去萬乘而就匹夫也,謂其去無道而 就有道也。萬乘與匹夫,相去有間矣。然而有時而代 之者,謂其直以天下之利害有所懸之耳。

天之禍福,視民之去就;民之去就,視君之仁與不仁。君之仁與不仁,在乎利民害民而已。利民則天降之福,害民則天降之禍。人君始于利民害民,而天之禍福卒及其身,及其子孫,可不畏哉!可不慎哉!

日既沒矣,月既朢矣,星不能不希矣。非星之希是星 難乎?其為光矣,能為其光者,不亦希乎?漢唐既創業 矣,呂武既擅權矣,臣不能不希矣。非臣之希,是臣難 乎?其為忠矣,能為其忠者,不亦希乎?

忠臣之節,見于危難,故曰「不亦希乎。」

是知「任天下事易,死天下事難。死天下事易,成天下 事難。」苟成之,又何計乎死與生也?如其不成,雖死奚 益?況其有正與不正者乎?「與其死于不正,孰若生于 正?與其生于不正,孰若死于正?在乎忠與智者之一 擇焉。」死固可惜,貴乎成天下之事也。如其敗天下之 事,一死奚以塞責?生固可愛,貴乎成天下之事也。如 其敗天下之事,一生何以收功?

「任天下之事,易于死天下之事;死天下之事,易于成天下之事。」 故聖人貴成天下之事,而不計乎死與生也。生而敗天下之事,生以奚益?死而不能成天下之事,死以奚益生也死也君子未嘗有所擇,所擇者正與不正而已。不正而死,不若正而生;不正而生,不若正而死。君子無求生以害仁,不貴乎苟生以敗天下「之事也。有殺身以成仁」 ,「貴乎成天下之事,而死之以正也。至于死,則非君子之所得已。不得已而死,死而能有所成,則死猶生也,故君子必死之。雖然,唯聖人無死地。」 無死地者,不獨能知幾,而又且見于未萌也。所以能見于未萌者,以明乎理故也。如舜不為象所害,孔子不為匡人桓魋所殺是也。凡能為人所害、所殺者,謂之仁,謂之難則可,不可以謂之聖也。然聖人非臨難苟免,蓋不至于苟免之地也。苟不能見于未萌,不幸而至于難,權輕重而義有所在,死其所當死,亦聖人之所許也。若子路之死于蒯聵,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者也。故孔子謂:「柴也其來乎!由也其死矣。」 孔子不以柴之來為非,則知由之死未為是也。方子路之未死,孔子已謂「若由也不得其死」 ,然則知子路之死,聖人之所不取也。子畏于匡,顏淵後,孔子曰:「吾以女為死矣。」 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 使孔子死于匡,則顏淵必死之矣。若顏淵,可謂知所事,知所死矣。後世之人不明義理,不擇所事,而死于其難者有之矣,是特犬馬之忠而已。比之賣主以為利者,固有間然皆不得其死者矣。嗚呼!君子之出處所與所事實,死生之所繫,可不擇哉!

噫!能成天下之事,又能不失其正而生者,非漢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