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行。若程子論乾坤動靜,而曰:「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 ,亦此意爾。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聖人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靜,無適而非中正仁義之極,蓋不假修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閒而已矣。敬則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靜虛動直,而聖可學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 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陰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之所以立也;仁義成德」 ,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隨事著見,故有三才之別,而於其中又各有體用之分焉,其實則一太極也。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陰也,柔也,義也,物之終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反其終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閒,綱紀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聖人作《易》。其大意蓋不出此。故引之以證其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然語其至極,則此圖盡之,其指豈不深哉!抑嘗聞之,程子昆弟之學於周子也,周子手是圖以授之。程子之言性與天道,多出於此,然卒未嘗明以此圖示人,是則必有微意焉,學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朱子太極圖說解》

○此所謂無極而太極也。所以「動而陽、靜而陰」之本 體也。然非有以離乎陰陽也。即陰陽而指其本體。不 雜乎陰陽而為言爾。此〇之動而陽,靜而陰也,中 〇者其本體也。者,陽之動也○,之用所以行也。 者陰之靜也〇,之體所以立也。者。之根也。者。 之根也。此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也。乀者。陽之變也。者,陰之合也。陰盛故居「右。」 陽盛故居「左。」陽穉,故次「火。」陰穉,故次水。沖氣, 故居中而水火之。「《交》系乎上」;陰根陽,陽根陰也。 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復水,循環無端, 五氣布而四時行也〇。五行一陰陽,五 殊二實,無餘欠也。陰陽一太極,精粗本末,無彼此也。 太極本無極,上天之載,無聲臭也。五行之生,各一其 性,氣殊質異,各一其〇無假借也。此無極二五所 以妙合而無閒也〇。「乾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各一 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 「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則所謂人〇者,於是乎在矣。然形之為也神,之 發也五性。之德也,善惡男女之分也,萬事萬 物之象也。此天下之動所以紛紜交錯,而吉凶悔吝 所由以生也。惟聖人者,又得夫「秀」之精一,而有以全 乎○之體用者也。是以一靜一動,各臻其極,而天下 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動之中。蓋中也,仁也,感也,所 謂「《也○》』之用,所以行也,正也,義也,「寂也。」所謂也 〇之體,所以立也。「中正仁義」,渾然全體,而靜者常為 主焉,則人〇於是乎立,而〇天地日月四 時鬼神有所不能違矣。君子之戒謹恐懼,所以修此 而吉也。小人之放僻邪侈,所以悖此而凶也。天地人 之道各一〇也,陽也,剛也,仁也。所謂也,「物之始也」, 「陰也,柔也,義也。」所謂也,物之終也,此所謂《易》也,而 三極之道立焉,實則一〇也,故曰:「《易》有太極」;之謂 也。

周子通書

《動靜》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

「有形」則滯於一偏。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神則不離於形而不囿於形矣。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結上文起下意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水,陰也;而生於一,則本乎陽也。火,陽也;而生於二,則本乎陰也。所謂「神妙萬物」 者如此。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此即所謂「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 者,以神妙萬物之體而言也。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此即所謂「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無極。」 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萬物之用而言也。

混兮闢兮,其無窮兮。

體本則一,故曰「混。」 用散而殊,故曰「闢。」 一動一靜,其運如循環之無窮盡。此兼舉其體用而言也。

《理性命》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