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知以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行此五者。

集釋「生知安行」者,德成於天而自無私欲,誠而明也,故屬於仁。「學知利行」者,由知而進,明而誠也,故屬於知。「困知勉行」者,則勇往直前,勉力以為之,故屬於勇。此正所謂本之有差也。

「中心安仁」,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天下一人而 已,惟責己一身當然爾。 行之篤者,敦篤云乎哉?如 天道不已而然,篤之至也。 君子於天下達善達不 善,無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悅之,不循理者共改之。改 之者,過雖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訟;共悅者,善雖在己, 蓋取諸人而為,必以與人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 是謂「達善,達不善。」

補注循理者,與人共悅之;不循理者,與人共改之。改之者,過雖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訟,務使人改之而後已。「是以不善達之天下。」「共悅」者,善雖在己,蓋取諸人而為,必以與人,使之益勸於為善,「是以善達之天下。」

「善人」云者,志於仁而未致其學,能無惡而已,君子名 之必可言也。如是 善人,欲仁而未致其學者也。欲 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陷於惡,有諸己也。「不入於室」, 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惡不仁,故不善 未嘗不知。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 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好仁而惡不仁,然 後盡仁義之道, 篤信好學。篤信不好學,不越為善 人信士而已。好德如好色,好仁為甚矣。見過而內自 訟,惡不仁而不使加乎其身,惡不仁為甚矣。學者不 如是不足以成身。故孔子未見其人,必嘆曰:「已矣乎, 思之甚也! 孫其志於仁則得仁,孫其志於義則得 義。」惟其敏而已。 博文約禮,由至著入至簡,故可使 不得叛而去。溫故知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繹舊 業而知新。蓋思昔未至而今至,緣舊所見聞而察來, 皆其義也。 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故 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

補注處世有乖違,豈在人者皆非,在我者皆是?為學至於但務盡己,未嘗咎人,此問學之極功也。

聞而不疑,則傳言之,見而不殆,則學行之,中人之德 也。聞斯行,好學之徒也。見而識其善,而未果於行,愈 於不知者爾。世有不知而作者,蓋鑿也,妄也,夫子所 不敢也。故曰:「我無是也。」 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私, 淑艾以教人,隱而未見之,仁也 ;「為山平地」,此仲尼 所以惜顏回未至,蓋與互鄉之進也。 學者四失:為 人則失多,好高則失寡;不察則易,苦難則止。

集釋「為人喪己」,故失之於慕外之多;「好高不實」,故失之於得中之少;「事理不察」,失之忽易;問學苦難,失於自止。此學者當知四失而改之也。

學者捨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與下民一致,所 事不踰衣食之間、燕游之樂爾。 以心求道,正猶以 己知人,終不若彼自立,彼為「不思而得」也。

集釋心外無道也。不窮乎理,心勉求之,不得乎道,豈若窮理之至,俾道之自立而守之固,不思而得而知之明乎?

考求跡合以免罪戾者,畏罪之人也。故曰「考道以為 無失。」

集釋「考道必稽古」,昔,稱先王也。盡稽考之道而事不輕舉焉,亦可以無失矣。

儒者窮理,故率性可以謂之道,浮圖不知窮理,而自 謂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 致曲不貳,則德有定 體;體象誠定,則文節著見;一曲致文,則餘善兼照;明 能兼照,則必將徙義;誠能徙義,則德自通變;能通其 變,則員神無滯。

補注致曲不貳,則德有定體,所謂「誠則形」也。體象誠定,則文節著見,所謂「形則著」也。一曲致文,則餘善兼照,所謂「著則明」也。明能兼照,則必將徙義,所謂「明則動」也。誠能徙義,則德自通變,所謂「動則變」也。能通其變,則員神無滯,所謂「變則化」也。

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是以鄙夫有問,仲尼 竭兩端而空。空。《易》無思無為,受命乃如響。聖人一言 盡天下之道,雖鄙夫有問,必竭兩端而告之。然問者 隨才分各足,未必能兩端之盡也。

集釋「有不知者,則盡知之,感而遂通,竭其兩端,受命如響」也。無不知者,則無所知,空空然無思無為也。此皆聖人感通之妙,而本之以「靜無索隱,行怪務高難行」也。

「教人者,必知至學之難易,知人之美惡,當知誰可先 傳此,誰將後倦此。若灑掃應對,乃幼而孫弟之事,長 後教之,人必倦弊。惟聖人於大德,有始有卒,故事無 大小,莫不處極。今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 之,是誣也。 知至學之難易,知德也;知其美惡,知人 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問同 而答異,以此 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 之功也。盡其道,其惟聖人乎!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