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3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朱子語錄》:問:「《心經》既說空,又說色,如何?」 曰:「它蓋欲於色見空耳,大抵只要鶻突人。」

《維摩詰所說經》十卷。

晁氏曰:天竺維摩詰撰。西域謂淨名曰維摩詰,廣嚴城處士也。佛聞其病,使十弟子、四菩薩往問訊,皆以不勝任固辭。最後遣文殊行,因共談妙道,遂成此經。其大旨明真俗不二而已。《淨名演法要》者,居世、出世也。不以十弟子、四菩薩為知法者,斥其有穢淨之別也。文殊大智,法身之體也;《淨名》處俗,法身之用也。俾體用相酬對。皆真俗不二之喻也。姚秦僧鳩摩羅什譯。按《開元釋教錄》云。羅什者華言童壽,天竺人。苻堅遣呂光破西域俘之以歸。姚興迎長安,譯經于逍遙園。凡四十部。此其一也。本三卷,十四品。其後什之徒僧肇道生道融等為之注。釐為十卷。予得之董太虛家,蓋襄陽本也。唐李繁頗言此注後「人依托者。」

《遺教經》一卷。

陳氏曰:「佛涅槃時所說,《唐碑》本。」

山谷黃氏曰:「《遺教經》譯於姚秦弘始四年,在王右軍沒後數年。弘始中雖有譯本,不至江南。至陳氏時,有譯師出《遺教經論》,於是並行。今長安雷氏家《遺教經》石上行書,貞觀中行《遺教經》,敕令擇善書經生書本頒焉。敕與經字是一手,但真、行異耳。余平生疑《遺教》非右軍書,比來攷尋,遂決定知非右軍書矣。」

西山真氏跋曰:「《遺教經》,蓋瞿曇氏最後教諸弟子語,今學佛者罕常誦而習之也。蓋自禪教既分,學者往往以為不階言語文字而佛可得,於是脫略經教而求所謂禪者,高則高矣,至其身心顛倒,有不堪檢點者,則反不如誦經持律之徒,循循規矩中,猶不至大謬也。今觀此經,以端心正念為首,而深言持戒為禪」 定智慧之本。至謂「制心之道,如牧牛,如馭馬,不使縱逸,去瞋止妄,息欲寡求,然後由遠離以至精進,由禪定以造智慧」 ,具有漸次梯級,非如今之談者,以為一起可到如來地位也。宜學佛者,患其迂而不若禪之捷歟。以吾儒觀之,聖門教人,以下學為本,然後可以上達,亦此理也。學佛者不由持戒而「欲至定慧,亦猶吾儒捨離經辨志而急於大成,去洒掃應對而語性與天道之妙,其可得哉?」 余謂佛氏之有此經,猶儒家之有《論語》,而《金剛》《楞嚴》《圓覺》等經,則《易》《中庸》之比。未有不先《論語》而可遽及《易》《中庸》者也。儒、釋之教,其趣固不同,而為學之序,則有不可易者。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西山真氏跋曰:余自少讀《普門品》,雖未能深解其義,然嘗以意測之曰:「此佛氏之寓言也。昔唐李文公問藥山禪師曰:『如何是惡風吹船飄落鬼國』?師曰:『李翱小子,問此何為』?文公怫然怒形於色。師笑曰:『發此瞋恚心,便是惡風吹船飄入鬼國也』。」 吁!藥山可謂善啟發人矣。以是推之,則知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警覺,船到彼岸。災患纏縛,隨處而安。我無畏怖,如械自脫。惡人侵凌,待以橫逆。我無忿嫉,如獸自奔。」 讀是經者,作如是觀。則知補陀大士真實為人,非浪語者。

《阿彌陀經》一卷。

陳氏曰:唐陳仁稜所書,刻於襄陽。

《華嚴經》八十一卷。

陳氏曰:唐于闐寶義難陀譯。

《華嚴合論》一百二十卷。

晁氏曰:按《纂靈記》云:「《華嚴大經》龍宮有三本,佛滅度後六百年,有龍樹菩薩入龍宮,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流傳天竺。晉有沙門支法領得下本,分三萬六千偈至此土,義熙十四年譯成六十卷;唐證聖元年,于闐沙門喜學再譯舊文,兼補諸闕,通舊總四萬五千頌,成八十卷三十九品。」 合論者,唐李通元所撰。通元,太原人,宗室子也。當武后時,隱居不仕。舊學佛者皆曰:「佛說此經時,居七處九會」 ,獨通元以為十處十會云。

《朱子語錄》曰:佛書中說六根、六塵、六識、四大、十二緣生之類,皆極精巧,故前輩學佛者,必謂此孔子所不及。今學者且須截斷,必欲窮究其說,恐不能得。身已出來。他底四大,即吾儒所謂魂魄。十二緣生,在《華嚴合論》第十三函卷。佛說本言盡去世間萬事。其後黠者出,卻言實際理地,不染一塵,萬事門中,不舍一法。

《華嚴合論法相撮要》一卷。

陳氏青谷曰:真際禪師以唐李長者《通元合論》,撮其要入手槁為圖。

《華嚴經清涼疏》一百五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