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1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焉。 老子言甚雜,如《陰符經》卻不雜,然皆窺測天地 之未盡者也。 老子曰無為」,又曰無為而無不為,當 有為而以無為為之,是乃有為為也。聖人作《易》,未嘗 言無為,惟無思也,無為也,此戒夫作為也。然下即曰: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動靜之理,未嘗為 一偏之說矣。 老氏言虛能生氣,非也。陰陽之開闔 相因,無有先也,無有後也,可謂今日有陽而後明日 有陰,則亦可謂今日有形而後明日有影也。 予奪 翕張,理所有也,而老子之言非也。與之之意,乃在乎 取之,張之之意,乃在乎翕之,權詐之術也。 《老子》曰: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則道德仁義禮,分而為五也。 君子之學也,使先知 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而老子以為非以明民,將以 愚之,其亦自賊其性與? 問:老子言天「『地不仁,聖人 不仁』,如何?」曰:「『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也;謂聖 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非也。聖人豈有不仁?所患者 不仁也。天地何意於仁?鼓舞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聖人則仁,此其為能弘道也。 《老子書》,其言自不相 入處如冰炭。其初意欲談道之極元妙處,後來卻入 做權詐者上去。然老子之」後有申、韓,看申韓與老子 道甚懸絕,然其原乃自《老子》來。蘇秦、張儀,則更是取 道遠。

朱子語錄

《老子》

《老子》之術,謙沖儉嗇,全不肯役精神,須自家占得十 分穩便,方肯做;纔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 《老 子》之學,只要退步柔伏,不與伱爭,纔有一毫主張計 較思慮之心,這氣便麤了。故曰:「致虛極,守靜篤。」又曰: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又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 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谷。」所謂谿,所謂谷,只是低 下處,讓伱在高處,他只要在卑下處,全不與伱爭。他 這工夫極難。常見畫本老子便是這般氣象,笑嘻嘻 地便是個退步占便宜底人,雖未必肖他,然亦是他 氣象。也只是他放出無狀來,便不可當。如曰「以正治 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他取天下,便是用此道。

《老子》之學,大抵以「虛靜無為,沖退自守」 為事,故其

為說,常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 為治,雖曰我無為而民自化,然不化者則亦不之問 也。其為道每每如此,非特載營魄一章之旨為然也。 若曰「旁日月,扶宇宙,揮斥八極,神氣不變」者,是乃莊 生之荒唐。其曰「光明寂照,無所不通,不動道場,遍周 沙界」者,則又瞿曇之幻語。老子則初曷嘗有是哉?今 「世人論《老子》者,必欲合二家之似而一之,以為『神嘗 載魄而無所不之,則是莊釋之所談,而非老子之意 矣』。」 問:「老子與鄉原何如?」曰:「老子是出人理之外,不 好聲,不好色,又不做官,然害倫理。鄉原猶在人倫中, 只是個無見識底好人。 人皆言孟子不排老子,老 子便是楊氏。」問:「楊氏愛身,其學亦淺近,而舉世崇尚 之,何也?」曰:「其學也不淺近,自有好處,便是老子之學。 今觀老子書,自有許多說話,人如何不愛其學,也要 出來治天下,清虛無為。所謂『因者,君之綱,事事只是 因而為之。如漢文帝曹參,便是用老氏之效,然又只 用得老子皮膚,凡事只用包容因循將去。老氏之學 最忍。他閑時似個虛無卑弱底人,莫教緊要處發出 來,更教你支吾不住,如張子房是也。子房皆老子之 學 問,楊朱似老子。頃見先生如此說,看來楊朱較 放退,老子反要以此治國,以此取天下』。」曰:「『大概氣象 相似,如云:『致虛極,守靜篤』之類。老子初間亦只是要 放退,未要放出那無狀來;及至反一反,方說以無事 取天下』。如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之類。」 問:「程 子云『老子之言『竊弄闔闢』者』,何也?」曰:「如『將欲取之,必 固與之』之類,是他亦窺得些道理,將來竊弄。如所謂 『代大匠斲則傷手』者,謂如人之惡者,不必自去治他, 自有別人與他理會,只是占便宜,不肯自犯手做。 程子論老子《陰符經》,可謂言約而理盡,括盡二書曲 折。 康節嘗言老氏得《易》之體,孟子得《易》之用」,非也。 老子自有老子之體用,孟子自有孟子之體用,將欲 取之,必固與之,此老子之體用也。「存心養性,充擴其 四端」,此孟子之體用也。 問:「橫渠云:『言有無』,諸子之 陋也。」曰:「『無者無物,卻有此理,有此理則有矣。老氏乃 云:『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和理也無』,便錯了。 老子之 術,自有退後一著。事也不攙前去做,說也不會說將 出。但任你做得狼狽了,自家徐出以應之。如人當紛 爭之際,自出僻靜處坐,任其如何,彼之利害長短,一 一都冷看破了,從旁下一著,定是的當。此固是不好 底術數,然較之今者浮躁胡說亂道底人,彼又較勝。」 因舉《老子語》:「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若容, 渙若冰將釋。」子房深於老子之學,曹參學之有體而 無用。 問:「老子『道可道』章,或欲以『常有常無』為句讀, 而『欲』字屬下句者,如何?」曰:「先儒亦有如此做句者,不 妥帖,不若只作『常有欲無欲』點。」 問:「『道可道』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