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唐書睿宗本紀》不載。 按《張說傳》:「睿宗即位,擢中 書侍郎,兼雍州長史。踰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 修國史。」

按《舊唐書陸元方傳》:「子象先,景雲元年冬,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先天元年以竇懷貞等監修國史

按《唐書睿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睿宗本紀》,「先天 元年八月庚戌,竇懷貞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 三品,仍兼御史大夫,劉幽求為尚書左僕射,依舊同 中書門下三品,魏知古為侍中,崔湜為中書令,并監 修國史。」

先天 年,以岑羲監修《中宗實錄》。

按《唐書睿宗本紀》,不載。 按《岑文本傳》:「孫羲,字伯華。 初,節愍太子之難,冉祖雍誣帝及太平公主連謀,賴 羲與蕭至忠保護得免。羲監修《中宗實錄》,自著其事, 帝見之賞歎,賜物三百段,良馬一匹,下詔褒美。」 按《舊唐書岑文本傳》:「羲歷刑部、戶部二尚書,門下三 品,兼修國史。」

元宗開元元年詔修史官隨仗而入位起居郎舍人之次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起居郎二人,天 子御正殿則郎居左,舍人居右。開元初,復詔修史官 非供奉者,皆隨仗而入,位於起居郎、舍人之次。及李 林甫專權,又廢。」

開元 年,詔張說、吳兢俱就史館修撰《國史》。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張說傳》,說既罷政事,在 集賢院專修國史,雖致仕一歲,亦修史於家。 按《吳 兢傳》,元宗初立,以母喪去官,服除,自陳修史。睿宗崩, 實錄留東都,詔兢馳驛取進。始,兢在長安、景龍間任 史事,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筆札, 冀得成書。詔兢就集賢院論次。時張說罷宰相,在家 修史,大臣奏國史不容在外。詔兢等赴館撰錄,進封 長垣縣男。 按《舊唐書李元紘傳》,左庶子吳兢,舊任 史官,撰《唐書》一百卷,《唐春秋》三十卷。書未成,以丁憂 罷職。至是上疏請終其功,詔令就集賢院修成其書。 及張說致仕,又令在家修史。元紘奏曰:「國史者,記人 君善惡,國政損益。一字褒貶,千載稱之。前賢所難,事 匪容易。今張說在家修史,吳兢又在集賢撰錄,遂令 國之大典,散在數處。且太宗別置史館在於禁中,所 以重其職而祕其事也。望敕說等就史館參詳撰錄, 則典冊有憑,舊章不墜矣。」從之。乃詔說及吳兢并就 史館修撰。

開元四年,以蘇頲同平章事,修《國史》。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四年十二月己亥,蘇頲同紫 微黃門平章事。」 按《蘇頲傳》,「開元四年,進同紫微黃 門平章事,修國史。」

開元十七年,以蕭嵩兼修《國史》。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蕭嵩傳》,「開元十 七年,加集賢殿學士,知院事,兼修國史。」

開元 年。以尹愔兼修國史。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儒學尹愔傳》:「初為道士, 元宗尚元言,有薦愔者,召對,喜甚,厚禮之,拜諫議大 夫、集賢院學士,兼修國史。固辭不起,有詔以道士服 視事,乃就職,顓領集賢史館圖書。」

天寶十一載以右相楊國忠監修國史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庚申,楊國忠 為右相。 按《外戚楊國忠傳》:「李林甫死,遂拜右相,兼 吏部尚書,集賢院大學士,監修國史。」

肅宗乾元 年于休烈楊綰兼修國史休烈請下御史覈史館購書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于休烈傳》:「肅宗立,擢給 事中,遷太常少卿,兼修國史。時經大盜後,史籍燔缺, 休烈奏國史、《開元實錄》、起居注及餘書三千八百餘 篇,藏興慶宮,兵興,焚煬皆盡。請下御史覈史館所由, 購府縣有得者許上送官,一書進官一資,一篇絹十 匹,凡數月止獲一二篇。」唯韋述以其家藏國史百三 十篇上獻。中興文物未完,休烈獻《五代論》,討著舊章, 天子嘉之。轉工部侍郎,仍修史。宰相李揆矜己護前 羞,與同史任為等列奏,徙休烈為國子祭酒,權留史 館修撰以卑下之,休烈安然無屑意。

按《舊唐書于休烈傳》:肅宗踐祚,遷太常少卿,知禮儀 事,兼修國史。肅宗謂休烈曰:「『君舉必書,良史也。朕有 過失,卿書之否』?對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有德之 君,不忘規過,臣不勝大慶時中原蕩覆,典章殆盡,無 史籍檢尋。休烈奏曰:『國史一百六卷,《開元實錄》四十 七卷,起居注并餘書三千六百八十三卷,并在興慶 宮史館。京城陷賊後,皆被焚燒。且《國史》《實錄》,聖朝大 典,修撰多時,今并無本。伏望下御史臺推勘史館所 由,令府縣招訪,有人別收得國史、實錄,如送官司,重 加購賞。若是史收得,仍赦其罪』』。」得一部,詔授官資;得 一卷,賞絹十匹。數月之內,唯得一兩卷。前修史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