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始魏初,鄧淵撰《代記》 十餘卷,其後崔浩典史,游雅、高允、程駿、李彪、崔光、李 琰之世修其業。浩為《編年體》,彪始分作紀、表、志、傳,書 猶未出。世宗時,命邢巒追撰《高祖起居注》,書至太和 十四年,又命崔鴻、王遵業補續焉,下訖肅宗,事甚委 悉。濟陰王暉業撰《辯宗室錄》三十卷。收於是與通直 常侍房延祐、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 之、尚書郎高孝幹專總斟酌,以成《魏書》,辨定名稱,隨 條甄舉。又搜採亡遺,綴續後事,備一代史籍,表而上 聞,勒成一代大典。凡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合一百一 十卷。五年三月奏上之。秋,除梁州刺史。收以志未成, 奏請終業,許之。十一月,復奏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 卷,《律曆》二卷,《禮樂》四卷,《食貨》一卷,《刑罰》一卷,《靈徵》二 卷,《官氏》二卷,《釋老》一卷,凡二十卷,續於紀傳,合一百 三十卷,分為十二帙,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 四論,前後二表一啟焉。

《魏書》
天象志四卷

按魏書天象志書後魏收書天象志第一卷載天及日變第二卷載月變第三第四卷應載星變今此二卷天日月星變編年總繫魏及南朝禍咎蓋魏收志

第三、第四卷亡,後人取他人所撰志補足之。魏澹書, 世已無本,据《目錄》作《西魏帝紀》,而元善見司馬昌明、 劉裕、蕭道成皆入列傳。此志主東魏,而晉、宋、齊、梁君 皆稱帝號,亦非魏澹書明矣。《唐書經籍志》有張大素 《魏書》一百卷,故世人疑此二卷為《大素書志》。《崇文總 目》有張大素《魏書天文志》二卷,今亦亡矣。惟昭文館 有史館舊本。《魏志》第三卷前題「朝議郎行著作郎修 國史張大素撰。」大素,唐人,故諱世民等字。

宋劉攽等重校魏書一百三十卷

按攽等進魏書序魏書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舊分為一百三十卷北齊尚書右僕射魏收撰初魏史官鄧淵崔浩高允皆作編年書遺

落時事,三不存一。太和中,李彪、崔光始分紀、傳、表、志 之目。宣武時,邢巒撰《高祖起居注》,崔鴻、王遵業補續, 下逮明帝。其後,溫子昇作《莊帝紀》三卷,濟陰王暉業 撰《辨宗室錄》三十卷。魏末山偉以代人諂附元天穆、 尒朱世隆,與綦雋更主國書,二十餘年,事跡蕩然,萬 不記一。北齊文宣天保二年,詔魏收修魏史,博訪百 家譜狀,搜采遺軼,包舉一代,始終頗為詳悉。收所取 史官,本欲才不逮己,故房延祐、辛元植、睦仲、刁柔、裴 昂之、高孝幹皆不工篹述。其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 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咸出於收。五年,表上之,悉焚 崔、李舊書。收黨齊毀魏,褒貶肆情,時論以為不平。文 宣命收於尚書省與諸家子孫訴訟者百餘人評論, 收始亦辨答,後不能抗。范陽盧斐、頓丘李庶、太原王 松年並坐謗史,受鞭配甲坊,有致死者。眾口沸騰,號 為「穢史。」時僕射楊愔、高正德用事,收皆為其家作傳, 二人深黨助之,抑塞訴辭,不復重論,亦未頒行。孝昭 皇建中,命收更加審覈,收請寫二本,一送并省,一付 鄴下,欲傳錄者聽之。群臣競攻其失,武成復敕收更 易刊正。收既以魏史招眾怨咎,齊亡之歲,盜發其冢, 棄骨於外。隋文帝以收書不實,平繪《中興書》,敘事不 倫,命魏澹、顏之推、辛德源更撰《魏書》九十二卷,以西 魏為正,東魏為偽,義例簡要,大矯收、繪之失,文帝善 之。煬帝以澹書猶未盡善,更敕楊素及潘徽、褚亮、歐 陽詢別修《魏書》,未成而素卒。唐高祖武德五年,詔侍 中陳叔達等十七人分撰後魏、北齊、周、隋、梁、陳六代 史,歷年不成。太宗初,從祕書奏,罷修《魏書》,止撰《五代 史》。高宗時,魏澹孫同州刺史克己續《十志》十五卷,魏 之本系附焉。《唐書藝文志》又有張大素《後魏書》一百 卷,裴安時《元魏書》三十卷,今皆不傳。稱「魏史者,惟以 《魏收書》為主焉。孔子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三 代文章,莫盛於周,東周、秦、漢雖戰爭喪亂,前古遺風 餘烈,流而未絕。賢君忠臣蹈道之徒,功業行誼,彰灼 顯布,高才秀士,詞章論議,諫諍辨說,嘉謀奇策,皆可 以驚聽動俗,為後世軌範。而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以 良史之才,博學善敘事,不「虛美隱惡,故傳之簡牘,千 餘年而不磨滅。」東漢、魏、晉去聖人稍遠,史官才益淺 薄。永興失政,先王之澤掃地盡矣。拓跋氏乘後燕之 衰,蠶食并、冀,暴師喋血,三十餘年而中國略定。其始 也,公卿方鎮皆故部落大酋,雖參用趙、魏舊族,往往 以猜忌夷滅。「爵而無祿,故吏多貪墨;刑法峻急,故人 相殘賊;不貴禮義,故士無風節;貨賂大行,故俗尚傾 奪。」遷洛之後,稍用夏禮。宣武柔弱,孝明沖幼,政刑㢮 緩,風俗媮惡,上下相蒙,紀綱大壞。母后亂於內,群盜 撓其外,禍始於六鎮,釁成於尒朱,國分為二而亡矣。 雖享國百餘年,典章制度,內外風俗,大扺與劉、石、慕 容、苻、姚略同。道武、太武暴戾甚於聰虎,孝文之「彊不 及苻堅。」其文章儒學之流,既無足紀述,謀臣辯士、將 帥功名,又不可希望前世。而修史者言詞質俚,取捨 失衷,其文不直,其事不核,終篇累卷,皆官爵州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