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臣傳》,知柔相昭宗,附《宣惠太子業傳》後,止敘七人。然 李麟乃懿祖後,李逢吉、李蔚俱隴西,同系。李宗閔出 鄭王房,李揆亦出隴西,宰相共十三人也,不同作一 傳,何耶?

《東軒筆錄》:「宋子京博學能文章,天資蘊藉,好遊宴,以 矜持自喜。晚年知城都府,帶《唐書》于本任刊修。每宴 罷盥漱畢,開寢門,垂簾燃二椽燭,媵婢夾侍,和墨伸 紙。遠近觀者,皆知尚書修《唐書》矣,望之如神仙焉。」 《西溪叢語》:《新唐書李德裕傳》:「德裕徙鎮海軍代王璠。 先是,太和中,漳王養母杜仲陽歸浙西,有詔在所存 問。」時德裕被召,乃檄留後使如詔書。璠入為尚書左 丞,而漳王以罪廢死,因與戶部侍郎李漢共譖德裕 嘗賂仲陽,導王為不軌。帝惑其言。竇革《音訓》云:「杜牧 作《杜秋》詩,乃云『漳王得罪後,秋始被放歸本郡。疑即 仲陽也』。」與此不同,似牧之之誤。《南部新書》云:「杜仲陽 即杜秋也,始為李錡侍人,錡敗填宮,亦」進帛書。後為 漳王養母。太和中,漳王黜,放歸浙西,續詔令觀院安 置,兼加存卹,故杜牧有《杜秋》詩稱于時。此說與牧之 合。《漳王湊傳》:黜為巢縣公,時太和五年也。命中人封 詔即賜,且慰曰:「國法當爾,無他憂。」八年薨,贈齊王。鄭 注:後以罪誅,帝哀湊被讒死不明,開成三年,追贈懷 懿太子。蓋太和五年漳王雖黜,尚特詔賜慰云,「故德 裕檄留後使如詔書。」至八年廢死後,德裕方被譖也。 恐牧之詩不誤。

《容齋隨筆》:《新唐書宰相世系》皆承用逐家譜牒,故多 有謬誤。內沈氏者最可笑,其略云:「沈氏出自姬姓,周 文王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今汝南平輿沈亭 是也。魯成公八年,為晉所滅。沈子生逞,字修之,奔楚, 遂為沈氏。生嘉,字惟良,嘉生尹戍,戍生諸梁,諸梁子 尹射,字修文,其後入漢,有為齊王太傅、敷德侯者,有 為驃騎將軍者,有為彭城侯者。」《宋書》沈約自敘云,「金 天氏之後。沈國在汝南平輿。定公四年,為蔡所滅。秦 末有逞者,徵丞相不就。」其後頗與《唐表》同。按聃季所 封,自是一國,與沈了不相涉。《春秋。成公八年》,「晉侵沈, 獲沈子揖。」《昭二十三年》,吳敗頓、胡、沈、蔡之師于雞父, 沈子逞滅。定四年,「蔡滅沈,殺沈子嘉。」今表云聃季字 子揖,成八年為晉所滅,是文王之子,壽五百餘歲矣。 逞為吳所殺,而表云奔楚;《宋書》云秦召為丞相,沈尹 戍為楚將,戰死于柏舉,正與嘉之死同時,而以為嘉 之子。尹射書于《左傳》,三十四年,始書諸梁,乃以為其 子。又春秋時人立字皆從及伯仲,豈有「修之、惟良」、「修 文」之比?漢列表豈有「敷德彭城侯」,《百官表》豈有所謂 「驃騎將軍沈達」者?沈約稱一時文宗,妄譜其上世名 氏官爵,固可蚩誚,又不分別兩沈國,其金天氏之裔 沈姒,蓐黃之沈,封于汾川,晉滅之;《春秋》之沈,封于汝 南,蔡滅之。顧合而為一,豈不讀《左氏》乎?歐陽公略不 筆削,為可恨也。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語,引喻剴切曰:「今 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 負米一石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 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 竊有疑。」太宗不能奪。此語見於公《諫錄》及《舊唐書》,而 《新史》不載。《資治通鑑》記其諫事,亦刪此一節,可惜也。 東坡《志林》云:「白樂天嘗為王涯所讒,貶江州司馬,甘 露之禍,樂天有詩云:『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 住時』。不知者以樂天為幸之,樂天豈幸人之禍者哉? 蓋悲之也。」予讀白集,有《詠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 作。其詞曰:『秦磨利刃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可憐 黃綺入商洛,閒臥白雲歌紫芝。彼為』」葅醢几上盡,此 作鸞凰天外飛。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 正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見矣。

《容齋續筆》:《新唐書·嚴武傳》云:房琯以故宰相為巡內 刺史,武慢倨不為禮,最厚杜甫,然欲殺甫數矣。李白 為蜀道難者,為房與杜危之也。《甫傳》云:「武以世舊待 甫,甫見之,或時不巾,或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 有此兒』!武銜之,一日欲殺甫,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 母,奔救得止。」《舊史》但云:甫性褊躁,嘗憑醉登武床,斥 其父名武,不以為忤。初無所謂欲殺之說,蓋唐小說 所載,而《新書》以為然。予按李白《蜀道難》,本以譏章仇 兼瓊,前人嘗論之矣。甫集中詩,凡為武作者幾三十 篇。送其還朝者曰:「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年。」喜其再 鎮蜀曰:「得歸茅屋赴成都,直為文翁再剖符。」此猶是 武在時語。至《哭其歸櫬》及《八哀詩》記「室得何遜,韜鈐 延子荊」,蓋以自況「空餘老賓客,身上媿簪纓」,又以自 傷。若果有欲殺之怨,必不應眷眷如此。好事者但以 武詩有「莫倚善題《鸚鵡賦》」之句,故用證前說,引黃祖 殺禰衡為喻,殆是癡人面前不得說夢也,武肯以黃 祖自比乎?

《容齋三筆》:「唐憲宗元和二年,製君臣事跡。上以天下 無事,留意典墳,每覽前代興亡得失之事,皆三復其 言,遂采《尚書》《春秋後傳》《史記》《漢書》《三國志》《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