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間。當此之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

合而成。《秦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稱曰:「禮壞 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 全經固已遠矣。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 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 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 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藏于祕 府,伏而未發。成帝閔學殘文缺,稍離其真,乃陳發祕 藏,校理舊文,得此三事,以考學官所傳,經或脫簡,傳 或間編,傳問民間則有魯國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 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 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 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不能究 其一藝,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 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 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 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 非。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 哀哉!今聖上德通神明,繼「統揚業,亦閔文學錯亂。學 士若茲,雖昭其情,猶依違謙讓,樂與士君子同之,故 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銜命,將以輔弱 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今則不然,深 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絕之,欲以杜塞餘道,絕 滅微學。」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乃眾庶之所為耳, 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 上所考視,其古文舊書,皆有徵驗,外內相應,豈苟而 已哉!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往者博 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有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復 廣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 並置之。何則?與其過而廢之也,寧過而立之。《傳》曰:「文 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志其大者,不賢者志其 小者。」今此數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義,豈可偏絕 哉?若必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違明詔,失聖意,以 陷於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

《講議五經同異詔》
後漢·章帝

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漢承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 經》,為置博士。其後學者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孝 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 尚書》,後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 《大小戴禮》博士。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中 元元年,詔書《五經》章句頗多,議欲減省。至永平元年, 長水校尉儵奏言:先帝大業,當以時施行,欲使諸儒 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學之不講,是 吾憂也。」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於戲,其勉之哉!

《開邸教學經書詔》
鄧太后

元初六年,太后「詔徵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五歲以上四十餘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並為開邸第」 ,教學經書,躬自監試。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撫循詔導,恩愛甚渥。迺詔從兄河南尹豹、越騎校尉康等。

吾所以引納群子,置之學官者,實以方今承百王之 敝,時俗淺薄,巧偽滋生,五經衰缺,不有化導,將遂陵 遲。故欲褒崇聖道,以匡失俗。《傳》不云乎:「飽食終日,無 所用心。難矣哉!」今末世貴戚食祿之家,溫衣美飯,乘 堅驅良,而面牆術學,不識臧否,斯故亂敗所從來也。 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入學,所以矯俗厲薄,反之忠 孝,先公既以武功書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孫,故 能束脩,不觸羅網。誠令兒曹上述祖考休烈,下念詔 書本意,則足矣,其勉之哉!

《上光武廣博士之選書》
朱浮

光武七年,轉太僕。浮以「國學既興,宜廣博士之選」 ,迺上書。

夫太學者,禮義之宮,教化所由興也。陛下尊敬先聖, 垂意古典,宮室未飾,干戈未修,而先建太學,造立橫 舍。學也「比日車駕親臨觀饗,將以弘時雍之化,顯勉進 之功也。」尋立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之言,傳 而不絕。舊事策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 四方。是以博舉明經,唯賢是登,學者精勵,遠近同慕。 伏聞詔書更試五人,唯取見在洛陽城者。臣恐自今 以往,將有所失。求之密邇,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 所勸樂。凡策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會,不及遠方 也。又諸所徵試,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煩擾於事也。 《語》曰:「中國失禮,求之於野。」臣浮幸得與講圖讖,故敢 越職。

《謝說經賜冠履疏》
魯丕

和帝召諸儒說經,賜丕冠、幘、履、襪衣一襲。

臣以愚頑,顯備大位,犬馬氣衰,猥得進見,論難於前, 無所甄明,衣服之賜,誠為優過。臣聞說經者傳先師 之言,非從己出,不得相讓。相讓則道不明,若規矩權 衡之不可枉也。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立其義,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