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州。長孺察其有乾沒意,悉散於民。閱月再至,索其錢, 長孺抱成案進曰:「錢在是矣。」脫歡察怒曰:「汝膽如山 耶,何所受命,而敢無忌若此?」長孺曰:「民一日不食,當 有死者,誠不及以聞,然官書具在,可徵也。」脫歡察雖 怒,不敢問。縣有銅巖,惡少年狙伺其間,恆出鈔,道為 過客患,官不能禁。長孺偽衣商人服,令蒼頭負貨以 從,陰戒騶卒十人躡其後。長孺至巖中,人突出要之, 長孺方遜辭以謝,騶卒俄集,皆成擒,俾盡通其黨,寘 於法。夜行無虞,民荷溺器糞田,偶觸軍卒衣,卒抶傷, 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來訴,長孺陽怒其誣, 械於市。俾左右潛偵之,向抶者過焉,戟手稱快,執詣 所隸,杖而償其器。群嫗聚浮屠庵,誦佛書為禳祈,一 嫗失其衣,適長孺出鄉,嫗訟之。長孺以牟麥寘群嫗 合掌中命繞佛誦書如初。長孺閉目叩齒,作集神狀, 且曰:「吾使神監之矣。」盜衣者行數周,麥當芽。一嫗屢 開掌視長孺,指縛之,還所竊衣。長孺白事帥府歸,吏 言有姦事,屢問弗伏者。長孺曰:「此易易爾。」夜伏吏案 下,黎明出姦者,訊之,辭愈堅。長孺佯謂令長曰:「頗聞 國家有詔,盍」迎之。叱隸卒縛姦者,東西楹空縣而出, 庭無一人。姦者相謂曰:「事至此死,亦無承行,將自解 矣。」語畢,案下吏嚾而出,姦者驚,咸叩頭服罪。永嘉民 有弟質珠步搖於兄者,贖焉。兄妻愛之,紿以亡於盜, 屢訟不獲,直往告長孺,長孺曰:「爾非吾民也。」叱之去。 未幾,治盜,長孺嗾盜誣兄受步搖為贓,逮兄赴官,力 辨數弗置。長孺曰:「爾家信有是,何謂誣耶?」兄倉皇曰: 「有固有之,乃弟所質者。」趣持至驗之,呼其弟示曰:「得 非爾家物乎?」弟曰:「然。」遂歸焉。其行事多類此,不能盡 載。延祐元年,轉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長山場鹽司丞, 階將仕郎,未上,以病辭,不復仕,隱杭之虎林山以終。 長孺初師青田余學古,學古師王夢松,夢松亦青田 人。傳龍泉葉味道之學,味道則朱熹弟子也。淵源既 正,長孺益行四方,訪求其旨趣,始信涵養用敬為最 切,默存靜觀,超然自得,故其為人光明宏偉,專務明 本心之學,慨然以《孟子》自許,唯恐斯道之失其傳,誘 引不倦,一時學者慕之,有如飢渴之於食飲。方嶽大 臣與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繹經義,環聽者數百人。 長孺為言:「人雖最靈,與物同產,初無二本。」皆躍躍然 興起,至有太息者。為辭章有精魄,金舂玉撞,一發其 和平之音,海內來求者如購拱璧。碑版焜煌,照耀四 裔。苟非其人,雖一金易一字,毅然不與。鄉闈取士,屢 司文衡。貴實賤華,文風為之一變。晚寓武林,病喘上 氣者頗久。一旦,具酒食與比鄰別,云將返故鄉。門人 有識其微意者,問曰:「先生精神不衰,何為遽欲觀化 乎?」長孺曰:「精神與死生初無相涉也。」就寢至夜半,喘 忽止。其子駒排戶視之,則正衣冠坐逝矣。年七十五。 所著書有《瓦缶編》《南昌集》《寧海漫抄》、「顏樂齋槁行於 世,其從兄之綱、之純皆以經術文學名。」

胡之綱

按《元史·儒學胡長孺傳》:「之綱,字仍仲,嘗被薦書。其於 聲音字畫之說,自言獨造其妙,惜其書不傳。」

胡之純

按《元史儒學胡長孺傳》:「之純字穆仲,咸淳甲戌進士。 踐履如古獨行者,文尤明潔可誦,人稱之為『三胡』云。」

熊朋來

按《元史儒學熊朋來傳》:「朋來字與可,豫章人。宋咸淳 甲戌,登進士第第四人,授從仕郎,寶慶府簽書判官 廳公事,未上而宋亡。世祖初得江南,盡求宋之遺士 而用之,尤重進士,以故相留夢炎為尚書,召甲戌狀 元王龍澤為江南行臺監察御史。朋來、龍澤榜下進 士,而聲名不在龍澤下。然不肯表襮苟進,隱處州里」 間,生徒受學者常百數十人。取朱子《小學》書提其要 領以示之,學者家傳其書,幾遍天下。豫章為江西會 府,行中書省提刑按察司皆在焉。凡居是官者,多朝 廷名公卿,皆以賓禮延見。廉希憲之子惇為參知政 事,以師禮事朋來,終身稱門人。劉宣為提刑按察使, 尤加禮敬。朋來和而不肆,介而不狷,與群賢講論經 義無虛日,儒者咸倚以為重焉。會朝廷遣治書侍御 史王構銓外選於江西,於是參政徐琰、李世安列薦 朋來為閩海提舉儒學官,使者報聞,而朝廷以東南 儒學之士,唯福建廬陵最盛,特起朋來連為兩郡教 授。所至「考古篆、籕文字,調律呂,協歌詩,以興雅樂,制 器定辭,必則古式,學」者化焉。既滿考,以常格調建安 縣主簿,不赴。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朋來視之,漠如 也。四方學者因其所自號,稱為「天慵先生。」每燕居,鼓 瑟而歌以自樂。嘗著《瑟賦》二篇,學者爭傳誦之,門人 歸之者日盛,旁近舍皆滿,至不能容。朋來懇懇為說 經旨文義,老益不倦,得其所指授者,多為聞人。延祐 初,詔以進士科取士。時科舉廢已久,有司咸不知其 典故,以不稱明詔是懼。行省官主其事者諮問於朋 來,動中軌度,因以申請,四方得遵用之。及請為考試 官,則曰:「應試者十九及吾門,不可。」其後江浙、湖廣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