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雄,《春秋》以仁義貶絕,《詩》以仁義存亡,《乾坤》以仁和 合,八卦以義相承,《書》以仁敘九族,君臣以義制忠,《禮》 以仁盡節,《樂》以禮降升。」

《本行》篇:「善惡不相干,貴賤不相侮,強弱不相凌,賢與 不肖,不得相踰。《詩》《書》《禮》《樂》為得其所,乃天道之所立, 大義之所行也。」

賈誼《新書傅職》篇:「或稱《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以 革勸其心,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宣;或為之稱詩,而 廣道顯德,以馴明其志,教之樂,以疏其穢,而填其浮 氣。」

天子不諭於先聖王之德,不知君國畜民之道,不見 義禮之正,不察應事之理,不博古之典傳,不閒於威 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天子學業之不法。凡此其屬 太師之任也。古者齊太公職之。

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教誨諷誦《詩》《書》《禮》、樂之不 經,不法不古,言語不序,音聲不中律,凡此其屬太保 之任也。古者,燕召公職之。

《六術》篇:「先王為天下設教,因人所有,以之為訓;道人 之情,以之為真。是故內法六法,外體六行,以與《書》《詩》 《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令人緣 之以自修,修成則得六行矣。六行不正,反合六法。藝 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體六行故也。故曰:「六則備矣。 六者非獨為六藝本也,他事亦皆以六為度。」

《道德說》篇:「《書》者,此之著者也;《詩》者,此之志者也;《易》者, 此之占者也;《春秋》者,此之紀者也;禮者,此之體者也; 樂者,此之樂者也;《書》者,著德之理於竹帛而陳之,令 人觀焉,以著所從事,故曰:書者,此之著者也。《詩》者,志 德之理而明其旨,令人緣之以自成也,故曰詩者,此 之志者也。《易》者,察人之精德之理,而與弗循,而占其」 吉凶,故曰「《易》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守往事之合,德 之理之與不合,紀其成敗,以為來事師法,故曰「《春秋》 者,此之紀者也。」禮者,體德,禮而為之節,文成人事,故 曰「禮者,此之體者也。」樂者,《書》《詩》《易》《春秋》《禮》,五者之道 備則合於德矣,合則驩然大樂矣,故曰「樂者,此之樂 者也。」

王充《論衡佚文》篇:「孝武皇帝封弟為魯恭王,恭王壞 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秋》三十篇, 《論語》二十一篇。闓絃歌之聲,懼復封塗,上言武帝。武 帝遣使發取古經,《論語》,此時皆出經傳也。而有闓絃 歌之聲,文當興於漢,喜樂得闓之祥也,當傳於漢。寢 藏牆壁之中,恭王闓之,聖王感動,絃歌之象。此則古」 文不當掩漢,俟以為符也。孝成皇帝讀《百篇》《尚書》,博 士郎吏莫能曉知,徵天下能為《尚書》者。東海張霸通 《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訓詁,造作百二篇,具成, 奏上。成帝出祕《尚書》以考校之,無一字相應者。成帝 下霸於吏,吏當論辜,大不謹敬。成帝奇霸之才,赦其 辜,亦不滅其經,故《百二尚書》傳在民間,孔子曰:「才難, 能推」精思作《經》百篇,才高卓遹,希有之人也。成帝赦 之,多其文也,雖奸非實,次序篇句,依倚事類,有似真 是,故不燒滅之,不亦宜乎!

《程材》篇:「《五經》,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義,皆出其中。 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然則《春秋》 漢之經,孔子制作,垂遺於漢。論者徒尊法家,不高《春 秋》,是闇蔽也;《春秋》五經,義相關穿,既是《春秋》,不入《五 經》,是不通也。五經以道為務,事不如道,道行事立,無 道不成。」

《知實篇》:子入太廟,每事問不知,故問為人法也。孔子 未嘗入廟之中,禮數非一,孔子雖聖,何能知之?以嘗 見實已知,而復問為人法。孔子曰:「疑思問,疑乃當問 耶?」實已知,當復問為人法。孔子知五經,門人從之學, 當復行。問以為人法,何故專口授弟子乎?不以已知 五經,復問為人法,獨以已知太廟,復問為人法,聖人 「用心,何其不一也。」

王符《潛夫論讚學》篇:「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索道 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典者,經也,先聖之所制。先聖得 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於道,故聖人 之制經,以遺後賢也。」

先聖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以遺後人。 試使賢人君子,釋於學問,抱質而行,必弗具也。及使 從師就學,按經而行,聰達之明,德義之理,亦庶矣。是 故聖人以其心來就經典,往合聖心,故修經之賢德, 近於聖矣。《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將,學有 緝熙於光明。」是故凡欲顯動績,揚光烈者,莫良於學 矣。

《論榮》篇:寵位不足以為尊我,而卑賤不足以卑己。夫 令譽從我興,而二命自天降之。《詩》云:「天實為之,謂之 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或潛龍未用, 或亢龍在天,從古以然。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 以位命賢,茲可謂得論之一體矣,而未獲至論之淑 貞也。

《思賢篇》: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易》稱:「其亡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