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周官·大田禮》補之,而以《禮記》諸篇載田事者附焉,別 為一卷,通五卷,皆為之註釋,總曰《儀禮》。《戴記附註》。以 《小學》《四書》諸經註家或遺或誤,撰《經書補註》。以《大學》 《中庸》旨皆淵奧,撰《學庸通旨》。以《禮記》深衣制十有幅, 鄭氏註為裳,而《玉藻》「長中繼掩尺」註亦誤撰考定深 衣古制,以《四明新志》蕪穢,撰《寧波簡要志》。以《道德經》 《陰符經》古註皆昧,各為之註。嘗因安遠侯柳溥問古 兵法,為註《孫子》。其他備論理事曰《南山錄》,雜著詩文 曰《南山稿》,皆藏之。家居二十載,壽八十有九而卒。 《列朝詩集》:「李舜臣字懋欽,一字夢虞,樂安人。嘉靖癸 未會元,在外及南凡八年,始召為太僕卿。因廟災自 陳,未履任而報罷。閒居二十年,屢薦不起。」懋欽與章 丘李伯華才名相頡頏,並繇吏部左遷,並以京堂罷 免,皆為嘉靖初權貴人所齮齕。伯華家居,縱酒度曲, 頹然自放。懋欽壹意經術,《易》《詩》《書》《三禮》《左傳》分日讀 之,每六日一易,其指歸在《爾雅》,質以篆隸,《廣韻》及陸 德明《音義》,各有注釋部分,秩如也。伯華後懋欽兩科, 而致仕先於懋欽,會則夜數易燭,離則月不乏書有 作必走使相示,兩人學業不同,而志趣訢合。今三齊 之士,屈指先輩有名人必稱「二李。」

《蘇州府志》:「楊基字孟載,九歲能背誦《六經》。洪武時,與 高啟、張羽、徐賁號『吳中四傑』。」

陶振,字子昌,吳江人。少學於楊維禎,兼治《詩》《書》《春秋》 三經。洪武末,舉明經,授本縣學訓導,改安化教諭。 王汝玉,名璲,長洲人。穎敏強記,中浙江鄉試。洪武末, 以薦擢《五經》博士。弟璡,字汝嘉,永樂初,召脩《五經》《四 書》《性理大全》。

趙友同,字彥如,長洲人。自少篤學,嘗從宋濂游。永樂 中,大臣數薦其文學,與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陳繼,字嗣初,受書於酈尚德、秦師尹。洪熙初,楊士奇 薦授翰林五經博士。

湯洪字宗範,常熟人。嗜學,至廢寢食。泛涉諸經,治書 尤精。與邑儒講難,眾不能屈。提學彭勗論南士經學, 以洪為首。舉景泰庚午鄉薦。

葉儀,性嗜學,習聞師訓,以五性人倫為本,以開明心 術、變化氣質為先,朝夕惕厲,研究其旨。已而授徒講 學,士爭趨焉。其語學者曰:「聖賢言行,盡於《六經》《四書》, 其微辭奧義,則近世先儒之說備矣。由其言以求其 心,涵泳從容,久自得之,不可先立己意而妄有是非 也。」太祖下金華,召儀為五經師,以老疾辭,隱居養親。 所著書有《南陽雜槀》等集。吳沉稱其「理明識精,一介 不苟,安貧樂道,死而不變。」

《池州府志》:「柯喬字遷之,進士,官御史憲副。篤志向學, 遊王陽明、李古源門下,講明良知之學,心地豁然。及 歸田,徙居府城,近李公尚志軒,自署其門曰:『依仁此 為宅,逃名不問山』,尊師慕道之意,至老不倦云。」 《高淳縣志》:「韓邦憲字子成,少以奇童稱。年十八,領嘉 靖戊午鄉薦,明年成進士,授屯田主事,晉虞衡員外 郎。暇」日玩《十三經註疏》,而於典章制度尤精核。 谷再吉少讀書淹博,所作制藝,出入經史,作《五經纂 要》。

《蘇州府志》:「桑瑾字廷璋,常熟人。景泰丙子領鄉薦,年 踰大耋,不廢書,著《三經集說》。」

黃省曾字勉之。嘉靖辛卯以詩魁鄉榜。喜讀書,每遇 朔朢,必陳《五經》而拜之,傾箱盈几,纂述不休。

殷子義,字集卿。隆慶三年貢淮安訓導。授經里中,垂 四十年。其學出入朱、陸,務溯孔、孟之傳。《四書》《五經》皆 為註解,根極理要,疑義扣擊,沛若懸河。弟子既貴,事 之如執經時。學者稱「方齋先生。」

《松江府志》:「陶振字子昌,受學於楊維禎,通《詩》《書》《春秋》 三經。洪武初,為吳江訓導。後歸隱九峰之間,授徒自 給。一夕,為虎所噬。」

何良傅,字叔皮,華亭人。十歲通《經》史各論,撰成一《家 言》。嘉靖辛丑第進士。

林鍾華亭人,有學行,通《詩》《書》《春秋》三書。宣德中,任崑 山訓導,歷山東參政。

錢良輔,字德卿,父廉,篤學通《五經》,陸武、惠炳欲延致 之,終不往。仕為會稽縣學教諭。

《揚州府志》「劉冀」字玉介,性端方。窮年讀書,深探先 儒性命宗旨。與名儒金玉節等十一人,講習於董子 祠。試海陵,詣先儒王心齋祠,辨難良知之旨,并及朱、 陸異同,十邑學者畢集,論難鋒生。玉節難王,黜陸以 伸朱、冀。「佐之。聞者無不傾心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