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二十四卷目錄

 經學部總論二

  隋書經籍志六藝總序 儒林傳序

  唐書儒學傳序

  遼史文學傳序

  宋崇文總目儒家類序

  金史文藝傳序

  元史儒學傳序

  明外史儒林傳序

 經學部總論三

  周荀子儒效篇

  莊子天下篇

  漢淮南子泰族訓

  桓寬鹽鐵論論儒第十一

  韓嬰詩外傳論儒

  劉向新序雜事第五二則

  揚雄法言學行篇 問神篇 寡見篇 五百篇

  後漢班固白虎通五經篇

  晉陶潛群輔錄八儒

經籍典第三百二十四卷

經學部總論二

隋書

《經籍志六藝總序》

傳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識 而不窮,畜疑以待問。學不踰等,教不凌節。言約而易 曉,師逸而功倍。且耕且養,三年而成一藝。」自孔子沒 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學者離群索居,各為 異說。至於戰國,典文遺棄,六經之儒不能究其宗旨, 多立小數。一經至數百萬言,致令學者難曉,虛誦問 「答,脣腐齒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設教,以防人欲,必本 于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 所未說。」至後漢好圖讖,晉世重元言,穿鑿妄作,日以 滋生。先王正典,雜之以妖妄,《大雅》之論,汨之以放誕。 陵夷至於近代,去正轉疏,無復師資之法。學不心解, 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擬為讎對,遂有「芟角」、「反對」、 「互從」等諸翻競之說,馳騁煩言,以紊彝敘,譊譊成俗, 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 緯書解經,合為十種。

《儒林傳序》

「儒之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篤父子,正君臣,尚忠節, 重仁義,貴廉讓,賤貪鄙」,開政化之本源,鑿生民之耳 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雖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墜,經 邦致治,非一時也。涉其流者,無祿而富;懷其道者,無 位而尊。故仲尼頓挫於魯君,孟軻抑揚于齊后,荀卿 見珍於彊楚,叔孫取貴於隆漢。其餘處環堵以驕富 貴,安陋巷而輕王公者,可勝數哉!自晉室分崩,中原 喪亂,五胡交爭,經籍道盡。魏氏發跡代陰,經營河朔, 得之馬上,茲道未弘。暨夫太和之後,盛修文教,搢紳 碩學,濟濟盈朝,縫掖巨儒,往往傑出。其雅誥奧義,宋 及齊、梁不能尚也。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 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 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于 毛公,《禮》則同遵於鄭氏。大抵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 學繁蕪,窮其枝葉。考其終始,要其會歸,其立身成名, 殊方同致矣。爰自漢魏,碩學多清通。逮乎近古,巨儒 必鄙俗,文武不墜。弘之在人,豈獨愚蔽于當今,而皆 明哲於往昔。在乎用與不用,知與不知耳。然曩之弼 諧庶績,必舉德於鴻儒;近代左右邦家,咸取士于刀 筆,縱有學優入室,勤踰刺股,名高海內,擢第甲科,若 命偶時來,未有望於青紫,或數將運舛,必委棄於草 澤。然則古之學者,祿在其中;今之學者,困於貧賤。明 達之人,志識之士,安肯滯於所習,以求貧賤者哉?此 所以「儒罕通人,學多鄙俗」者也。昔齊列康莊之第,多 士如林;燕起碣石之宮,群英自遠。是知俗易風移,必 由上之所好。非夫聖明御世,亦無以振斯頹俗矣。自 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說紛綸,無所取正。高祖膺期 纂歷,平一寰宇,頓天網以掩之,賁旌帛以禮之,設好 爵以縻之,於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 焉。」天子乃整萬乘,率百寮遵問道之儀,觀釋奠之禮。 博士罄懸河之辯,侍中竭重席之奧,考正亡逸,研覈 異同,積滯群疑,渙然冰釋。於是超擢奇雋,厚賞諸儒, 京邑達於四方,皆啟黌校。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 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