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項安世《周禮丘乘圖說》一卷。

魏了翁「《周禮折衷》二卷。」

王與之「《周禮訂義》八十卷。」

《宋鄭樵通志》

《周官》

《周官禮》十二卷。《馬融傳》。

《周官禮》十二卷。鄭元注。

《周官禮》十二卷。《王肅注》。

《周官禮》十二卷。伊說注《唐》有十卷。

《周官禮》十二卷。干寶注。

《周官禮集注》二十卷。崔靈恩。

按:漢有李氏,得《周官》,以為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於河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獻王求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以行於世。河南緱氏人杜子春受業於歆,因以教授。是後馬融作傳以授鄭元,元作《周官注》。

右《傳注》六部,八十卷。

《周官禮義疏》四十卷。沈重。

《周禮疏》五十卷。唐·賈公彥

《周禮關言》十二卷。黃君俞。

右《義疏》三部,百二卷。

《周官禮異同評》十二卷。晉「司空長史陳劭。」

《周官論評》十二卷。傅元:

《周官禮駁難》四卷。孫略。

《周官駁難》五卷。孫琦問《干寶駮》虞喜撰。

《周官禮義決》三卷。唐:王元度

右《論難》五部三十六卷。

《緱氏要鈔》六卷。

《周官寧朔新書》八卷。司馬伷 「《周官分職》四卷。」

《周官致太平論》十卷。李泰伯撰。

右《義類》四部,二十八卷。

《禮音》三卷。《劉昌宗》:

《周官音訓三鄭異同辨》二卷。王曉。

右音二部五卷

《周官禮圖》十四卷。《隋經籍志》:

右《圖》一部,十四卷。

凡《周官》六種,二十一部,二百六十五卷。

按:漢曰《周官》,江左曰「《周官》《禮》」 ,唐曰《周禮》。推本而言,《周官》則是。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禮經》

《周官經》六篇。

河間獻王得。《周官》有李氏得而上于獻王,獨缺《冬官》,取《考工記》補之,合成六篇。《禮記疏》云:「孝文時求得此書,不見《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記》補之,謂孝文時,非也。」五峰胡氏曰:「《司徒》掌邦教,《司空》掌邦土,《冬官》未嘗闕也。」乃劉歆妄以《冬官》事屬之地官。俞庭椿取其說為《周禮復古編》,謂《司空》之篇,雜出于五官之屬,且因《司空》之復,而《六官》之譌譔,亦遂可以類考。程氏曰:「《冬官》之屬才二十八,而五官各有羨數。考《冢宰》六屬各六十,今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八,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蓋斷簡失次,名實散亡,取羨數。凡百工之事,歸之《冬官》,其數乃周。」賈氏《疏》曰:「劉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巖石室,有古文考」校,後為《今文》,古今不同。鄭氏據《今文注》,朱文公以為廣大精密,周家之法度在焉。注:齊文惠太子鎮雍州,有發楚王冢,獲竹簡書,青絲編簡,廣數分,長二尺。有得十餘簡,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書,《考工記》。」然則謂之漢博士作,誤矣。馬融云:「成帝命劉歆考理祕書,始得列序著于錄,略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跡。」承平初,杜子春年且九十,能通其讀,鄭眾、賈逵往受業焉。鄭康成《序》云:「鄭少贛興仲師眾」、衛次仲,賈景伯,馬季長,皆作《周禮解詁》。 《說文》引任削地「垗五帝于四郊,廟門容大鼎七箇孤乘夏。」赤魃氏。煣牙外不熑,與今字異。

《周官傳》四篇。

《詩正義》,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及馬融為《周禮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 然則後漢以來,始就經為注。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

《周官》縣師將有軍旅、會同、田役之戒,則受灋于司馬,以作其眾庶。小司馬掌事,如大司馬之灋。司兵授兵,從司馬之灋以頒之。此古者司馬灋,即周之政典也。《周禮疏》云:「齊景公時,大夫穰苴作《司馬法》。至齊威王,大夫等追論古法,又作《司馬法》,附於穰苴。太史公曰:『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又曰:「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王子成甫。「能紹而明之。」《穰苴傳》曰: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太史公曰: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