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神運鬼工,莫可彷彿。由此而譚周漢而上,工絕技而 文絕調,記之所考,我能徵之《冬官》矣。夫記者當自獨 行于世,而于五官之真贋無論也。我楚周啟明氏為 郎,工部藻記文而授之梓,所謂「在官而言官」者乎!郎 多才能文章,有《水部考》行于世,則《冬官》之政舉矣。

徐昭慶考工記通二卷

按昭慶自述是注本之朱周翰之句解上而參之鄭康成下而合之周啟明孫士龍諸家謬成是帙其間晦者求明略者求詳未安者求之以正訂注頗殷惟

欲取便初學,故自忘固陋耳。

吳治考工記集說一卷

按治自序周禮五官詳已獨於司空有闕漢興購以千金不得於是河間獻王痛王制之不傳求考工記以足之亦曰冬官不可必得姑勿闕焉可也然此記

既不同《周禮》體例,於設官本意又無與,而強取以傅 會,可乎?但是三十工不知筆於何人,又不知作於何 日。反覆繹之,築氏之為削,鳧氏之為鍾,栗氏之為量, 鍾氏之為染羽,其事不同於今也,古制也。西北利用 車,東南利用舟。上古東南未闢,車制傳而舟制不傳, 古俗也。廬何以戈柲?宣何以為人頭也?古語也。以柯 「量車,以庇量耒」,古度也。即傳稱「密須之鼓,闕鞏之甲, 兌戈和弓」,猶中古物耳,豈若皋陶、㡛韗之制乎?故《考 工記》遠矣,辭薄《夏書》,銘埒《商頌》,文采則《虞典》之繪繡, 尺度則《禹貢》之章裁,字奇而法,詞富而鏗,其為邃古 之書無疑。後之作者,遼乎其不相及矣。故此《考工記》 隸於《周官》可不隸於《周官》可無所加損焉。而其書之 得以不亡者,劉氏力也。其注解之悉,則王、鄭之功居 多。治於《周禮》一書,手之不置,口之不倦,數十年於茲 矣。孔子嘆闕文之難,而譏自用之失。五家補本,斷不 可從,以非聖人之書也。治爰復正《五官》古本,不沒其 舊,仍以《考工記》附後。有所晦,或通而釋之;有所見,或 表而斷之。庶後之君子瞭然心目間。不無少助萬一 云爾。

錢𠷓冬官補亡三卷==按:《自序》:「儒者言考工不足補冬官之闕,於是五家」==

之文,並割五典以續其書。議者稱其妄憑胸臆,決裂 聖經,周公之罪人也。因謂《周禮》,周公未成之書,攝政 七年而一年有流言之變,居東二年而鴟鴞之詩作, 金縢之書啟,於是迎歸而為破斧缺斨之役。及管、蔡 平而卜雒既遷,殷頑遂有明農之志矣。當成王在豐 作《周官》,在攝政七年之後,《傳》稱周公六年制禮作樂, 「七年致政成王,而一代之典,疑尚未定,所謂《周禮》,若 唐之《顯慶》《開元禮》,未嘗見諸行事者也。故封國建都 之制,與《尚書》不大合。」予曰:「不然,《周禮》者,即韓獻子適 魯所稱《周禮》盡在於魯,先儒謂為周之舊典,禮經者 是也。漢承秦火燔滅之後,孝惠除挾書之律,遺書漸 出。河間好古獻於孝武之世,孝成詔」求遺書,劉氏為 錄《七略》,入《漢志藝文》中。隋唐之志,《周官經》外,猶有《周 政》六篇,《周法》九篇,今其書不復存。《詩》亡《笙詩》六篇,《易》 亡《蓍圖》《占法》諸篇;《書》亡四十一篇,而《周禮》僅亡《冬官》 一篇,亦已幸矣。其佚不可得詳,其義乃稍稍見於五 經六藝之文,其官名或頗與五官之屬異。如《月令》稱 「工師舟牧」,《國語》稱「匠師、工人、《左傳》圬人、工正之屬,皆 《周官經》無有而義不可入。五官之職審為司空官,逸 名無疑。予故彙集其文與其義,疏而注之。《冬官》既亡, 其詳不能盡存,然五家之儒割裂舊文,五官幾於盡 亡,而《冬官》猶不存者,故予欲使五官盡復,而《冬官》之 義未盡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