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能講明周公之制者,學者所不得而辭也。

按明高叔嗣序正德十四年余以增廣生被試策問周禮疑信相半之由余方少竊聞其概因以意對曰昔孔子之時周德方衰而對魯哀公以文武之政布

在《方策》「人存政舉」之說。及周益衰,孟軻氏始言諸侯 去先王之籍,不得聞其詳。彼所稱「方冊」與籍,豈謂《周 禮》耶?孔子尚思興東周,孟子則直勸齊梁以王。當是 時,不但其籍亡,雖有之,固不可為耶?至荀卿之徒,李 斯佐秦,遂取經籍一切焚去之,後世以為罪。然使始 皇併天下為周武王,李斯有周公之聖,其時欲行《周 禮》,能乎?周之興也,深仁厚澤,垂十餘世,聖后繼作,禮 樂法度,莫不講明,國以為教,家以為學,漸被陶融,非 一日也。故立為天子,頒其政式,放于四海,靡然信從, 事若畫一,不俟強勉,其來遠矣。秦則不然,以戰鬥為 功,以干戈為業,法令已成,習俗已定。方其吞滅諸侯 而六合為一也,雖有《周禮》,將安施之?而況後秦者乎? 何也?先王之法,至周始備,至秦始滅去,此其會也。後 世直用秦為古耳,秦不復行《周禮》,明後世之不可行 必矣。然則是書可盡廢耶?何為其然也?三禮莫古于 《儀》,周公所親定者。《說文》云:「禮之字,從豆,從曲從示,示 古神祇字。」蓋先王于籩豆神祇之間,曲盡其意,于是 乎錄其升降,等其隆殺,故謂之禮。此其跡也,先王之 意有不在是者。《周易》觀之《彖》曰:「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先王以其誠敬之心事神,故下觀而化。故《傳》曰:「聖人 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今夫官名之設,內外之辨, 崇卑之度,多寡之數,成周致治之具也,而所以致治, 豈盡于是耶?故善為治者,師其意而已。若《周禮》者,存 之以考可也。其略云耳。是時南原王先生督學優之, 其年叔嗣舉于鄉,後三年得進士,為考功主事,始好 是書。聞人有異本,不憚求之。同縣人按察副使田勤 甫氏刊《周禮集說》,讀其中往往引《太平經國書》可觀, 輒恨不見其全。他日翰林學士姚維東氏云有之,傳 以視叔嗣錄藏于家。後十年而為嘉靖丙「申冬日」,刊 于山西布政司。

《王與之周禮訂義》
八十卷

按真德秀序周禮之難行于後世也久矣不惟難行而又難言然則終不可行乎曰有周公之心然後能行周禮無周公之心而行之則悖矣然則終不可言

乎?曰:有周公之學,然後能言《周禮》;無周公之學而言 之,則戾矣。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 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公之 心,禹、湯、文、武之心,而其學則禹、湯、文、武之學也。以此 之心布而為政,以此之學著而為書,故能為成周致 太平,而為萬世開太平。蓋自古禍亂之原非一,而大 略有四焉:「君心縱于逸樂,而群下不敢言也;賢才壅 於疏逖,而在位非其人也;元元愁痛而上不聞,蔽耳 目之近而遠弗察也。」六官之屬,凡能導人主以侈欲 者,壹以冢宰統之。三公之論道,保師氏之詔諫,又皆 以輔導為職,而君者立於無過之地矣。士之有德行 道藝者,民自興之,而因使長與治焉。「修於家者,莫不 達於朝廷,則人才無陸沉,天官弗私予矣。居民有法, 養民有政,斂民有制,刑民有典,舉天下疲癃惸獨,無 不樂其生者。又自王畿之近,至于六服之遠,地之相 去或千萬里,而情之相通如一家。凡此皆禹、湯、文、武 之政,公之所思而得者,畢萃於《書》,非有公之心者豈 能行?非有公之學者」,豈能言乎?新室,盜也;宇文,賊也。 其所經營,皆自私也。志先王之道者,莫如唐太宗,然 無端身刑家之本,而欲規井田,議封建,宜其卒莫能 行也。自劉歆用之既悖,儒者譁而攻之曰「《周禮》不可 行也。」吁!歆之王田,安石之泉府,直竊其一二以自蓋 爾,安得累吾聖經邪?彼何休者指以為六國陰謀之 書,既幾於非聖無法,而近世之闢荊舒者,又謂其廢 孔子之《春秋》,用劉歆之《周禮》也。獨不思《春秋》固出於 《周禮》邪?使《周禮》常行於天下,則《春秋》不作矣。蓋後世 之行《周禮》者,其悖如彼,而言者又其戾如此,故曰:「不 惟難行,而又難言也。」鄭、賈諸儒析名物,辨制度,不為 無功,而聖人微指終莫之睹。惟洛之程氏、關中之張 氏,其所論說,不過數條,獨得聖經精微之蘊。蓋程、張 之學,公之學也。有公之學,故能得公之心,而是書所 賴以明也。永嘉王君次點,其學本於程、張,而於古今 諸儒之說莫不深究,著為《訂義》一編,用力甚至,然未 以為足也。方將蚤夜以思深原,作經本指以曉當世, 其心抑又仁矣。以是心而為是學,《周禮》一書,其遂大 明矣。嗚呼!使是書而果大明在上者,以周公之心行 三王之事,則太平之路開,禍亂之源窒,豈空言哉!予 嘉次點之志,故為序于篇端,而勉使益用力焉。 按趙汝騰《後序》:東巖王君次點彙《周禮》數十家說,衷 以己見,為《訂義》若干卷,真文忠公既已序之矣,又拳 拳俾予贅卷。後辭十數,不獲將行,束擔弛日,以竢予 文,遂勉為之言。「《周禮》一書,先儒疑信相半,橫渠氏最 尊敬之,五峰氏最擯抑之,二說交馳,學者幽冥而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