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1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土圭測景求地中,則《書》載營邑之事詳矣,豈得不言? 今觀《洛誥》之書,特云「卜澗水東,卜瀍水西」,何嘗如大 司徒及諸儒之說?學者苟知成王未嘗營居洛邑之 說,自可知其非也。

《周禮》封國之制,先儒固有能言其非者,俗學又為之 委曲求通,以誣後世,亦不能無辯焉。夫子以大國為 千乘之國,又曰:「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至孟子答北宮錡及慎子之言,與武王列爵分土 之制無少差異,則大國不過百里,次七十里,次五十 里,周法固然也。又曰:「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則 孔、孟非特聞武王、周公之制,蓋親見當時之諸侯則 然。漢儒作《王制》亦同,獨為《周官》書者,以公五百里,侯 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與《書》《論語》《孟子》 《禮記》之言並戾,無有疑其為非者。何也?陋儒鄭氏釋 《王制》方曰:「武王初定天下,更以五等之爵,增以子男, 而猶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狹也。」周公致太平,拓 九州之界,封有功諸侯,大者五百里,最小者百里。蓋 據《大司徒》之文。夫堯、舜、夏、商、周之地,不過九州。攷周 《職方》,掌天下之圖,無以過于《禹貢》之域。禹之疆域,東 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夫聲教,既已窮于海,至 于流沙,將何所拓廣哉?或曰:「諸侯之地,當如孟子之 言。至開方之說,則如」《司徒》所記,故其言封疆皆言方 者,開方之法也。《王制》云:「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若 據實千里而言,則不得有方百里者,百亦開方法也。 此百里之國,開方得百里之國者四,公當為四百里。 此言五百里者,錫之以附庸故也。伯七十里,開方得 七十里之國者四,則為二百八十里,舉成數可為三 百里。「子五十里開方,得五十里之國者四,故為二百 里。」據此說,亦非也。以公侯之地,開方已不得五百里 之數,又益之以附庸。若公侯有附庸,則自伯而下亦 當有附庸。合以公侯,則又不合于伯子矣。況子男同 五十里,今以子五十里開方得二百里,而男開方止 于百里,何哉?說者又強通以為男實有二十五里,何 所據而云然?《王制》有曰:「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 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古者百里當百二十一里六十 步四尺一寸三分。」然則《孟子》《周官》里數之不同,抑尺 之有短長耶?借謂尺有短長,其百里當後之百二十 一里有奇,《周官》祗但云諸公之地,封疆方百二十里, 何至相去數倍遼遠之甚乎?是又不可也。不知為此 異說者,蓋漢儒見周之衰,諸侯相侵,吞滅小國,開疆 拓地,至于數百里之廣,乃以為周制乎?子產曰:「古者 列國一同,今大國數圻,若無侵小,何以至焉?」《孟子》曰: 「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里者五。」又曰:「今海內之地,方 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觀此,則春秋之大國,非復一 同也。戰國時,魯乃五百里,齊乃千里,此則《周官書》執 以為據也。又《職方氏》曰:「千里封公,方五百里則四公, 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七百里則七伯,方二百里則二 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皆非古之制,不可信也。故曰 「舉衰世之典,而為盛時之制」,此類是也。封國之制 《周禮》事之最大者,莫如建都封國之制。予既辨其非 古矣,然未為甚也。至其言設官,則甚矣。據《書周官》稱 「唐、虞官百,夏、商倍之。」繼之曰:「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 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少師、少傅、少保,曰三 孤,而後及于六卿。」周之官制可據惟此。成王仰惟前 代,則大率依唐、虞、夏、商之制爾。今觀《周禮》,乃無三公、 三孤之官,不誌其大而誌其小,于理安乎?為之說者 乃曰:「三公之尊,坐而論道,故不列于官。」謬說也。成王 言六卿所治之職,何嘗以配天地四時?今以冢宰曰 「天官」,而天事反在《春官》,乃曰天,取兼總之義。夫天之 至尊,惟萬乘可稱,曰「天王」,曰「天子」,豈以人臣而得稱 天乎?司徒謂之地官,尤無意義。古者司徒掌教,教以 人倫。今乃掌土地之事,則是司空掌土地,非司徒掌 教也。宗伯掌禮,謂之春官。春者,物之生五行以象仁, 今謂之禮,豈主教也哉?司馬掌兵,而謂之「夏官」,夏方 物之盛,反用兵乎?惟司寇掌刑,謂之「秋官」,猶可矣,司 空掌土,謂之「冬官」,又無理也。使成王有職于天地四 時,則《書》言之矣,《書》既不言,所取又無義,漢儒臆說可 知也。又《小宰》謂天官以下,其屬各六十,計為三百六 十官,說者謂象日月星辰之度。今觀自太宰至屨人 官凡六十有三,自大司徒至犒人官凡七十有九,自 大宗伯至宗人官凡七十有一,自大司馬至家司馬 官凡七十,自大司寇至家士官凡六十有六,計五官 之屬已三百五十有二,而《冬官》尚不與小宰之言自 戾矣。且其趨走之吏,僕隸之職,皆列于官內,小臣、內 豎、男巫、女巫之類何為者耶?甚者國氏去壼黽壺,涿 氏除水蠱,柞氏攻草木,而方相氏蒙熊皮、黃金四目 為一官乎?瀆亂不經甚矣。然此雖不可,猶可強道也。 若乃鄉官之制,五家為比,有下士為比長;「五比為閭, 有中士為閭胥;四閭為族,有上士為族師;五族為黨」, 有下大夫為黨正;「五黨為州,有中大夫為州長;五州 為鄉,有鄉一人,謂之鄉大夫。」六鄉之民,不過七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