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經筵,屢蒙獎諭,受知實深。陛辭之日,親承玉音,令臣 繕寫所《解經》進呈。伏惟陛下天縱之姿,聖學高妙,卓 冠百王。頃因論治道,有及于「惟禮可以已之」之說,大 哉王言,非精于禮,孰能與于斯?顧臣糠秕,曷補萬一, 倘辱皇慈,略加睿覽,則臣之志願畢矣。按江出汶汶字疑誤

《夏休周禮井田譜》
二十七卷

按陳傅良序夏君休所著井田譜亦有志矣鄭氏井邑若畫棋然蓋祖王制王制晚雜出漢文帝時以海內盡為九州州必方千里千里必為國二百一十其

後。班固《食貨志》亦謂「井方一里,八家各私田百畝,公 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為廬舍蓋二畝半云。」凡若 此,夏君皆不取,漢以來諸儒鮮或知之者。其說畿內 廣成萬步謂之都;不能成都謂之鄙。雖不能鄙,即成 縣者與之為縣,成甸者與之為甸,至一丘一邑盡然。 以其不能成都成鄙,故謂之閒田;以其不可為軍為 師,而無所專係,故謂之「閒民。」「鄉、遂、市官」,皆小者兼大 者。他亦上下相攝,備其數,不必具其員。歲登下民數, 於是損益之,是謂「相除之法」,皆通論也。餘至纖至悉, 雖泥於數度,未必皆葉。然其意要與時務合,不為空 言,去聖人遠。《周禮》一經,尚多三代經理遺蹟,世無覃 思之學,顧以說者謬,嘗試者復大謬,乃欲一切駮盡 為慊,苟得如《井田譜》與近時所傳林勛《本政書》者數 十家,各致其說,取其通如此者,去其泥;不通如彼者, 則周制可得而考矣。

按樓鑰後序會稽夏君休以篤學名於鄉紹興間有旨郡給筆札錄其所著書以進郡出錢百萬就姚江置局騰寫凡千卷春秋易有解歷有書予從其孫婿

袁起宗鼎得其《周禮井田譜》讀之,井田之廢久矣。林 勛《本政書》最為有志於古,然僅載田制,他書亦未有 如此之詳且明者。井邑丘甸,寓兵於民,凡出於井田 者,無不毫分縷析,又皆圖以示人,如指諸掌。孟子曰: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此先王經國之本也。故為廣其 傳,思與學者共講之。刊既訖,錢文季文子指其間有 不合者,胡太初亦相與講明,而黃君毅又作《問答》一 卷,皆有益於是書。陳君舉許以序引自湖南遠寄,辭 雄義渾,尤為著明,遂并刻之。惟文子之說,以俶裝匆 遽,不及附見,當俟他日。夏君年八十餘,無一日不著 書,其精且博如此,以上書補官,一試吏而止,不得少 見於施用,為可憾云。

《陳傅良周禮說》
一卷

按傅良進周禮說序王道至於周備矣文武周公成康之心考其行尚多見於周禮一書而熙寧用事之臣經術舛駁顧以周禮一書理財居半之說售富強

之術,凡開基立國之道,斲喪殆盡,而天下遂日多。故 老生宿儒,發憤推咎,以是為用。《周禮》之禍,詆排不遺 力。幸以進士舉,猶列於學官。至論「王道不行,古不可 復」,輒以熙寧嘗試之效藉口則論著,誠不得已也。故 有《格君心》《正朝綱》《均國勢說》各四篇。

《俞廷椿周官復古編》
三卷

按廷椿自序六經厄於秦至漢稍稍始復然而多出於儒者記誦傳授之學不能無偽誤既成篇帙相傳至今世儒信其師承之或有所自也無或疑議遂使

聖經之舊,泯焉不可復見。《周禮》一書,皆周之舊典,禮 經然方諸侯惡其害己而去班爵祿之籍,已有亡失 之漸,況一燔於煨燼,而僅僅出於口傳追記之餘,安 能盡復其故耶?伏生年過九十,口授《尚書》,自非孔壁 所藏古文,出而考證,則《舜典》與《堯典》孰分?《益稷》與《皋 陶謨》奚別?《盤庚》不得而異篇,《康王之誥》不得而殊體。 信以傳信,未必不至於今日也。六經惟《詩》失其六,《書》 逸其半,獨《周禮司空》之篇有可得言者。反覆是經,質 之於《書》,驗之於《王制》,皆有可以足正者。而《司空》之篇, 實雜出於五官之屬,且因《司空》之復,而五官之偽誤 亦遂可以類考,誠有犁然當於人心者,蓋不啻寶玉 大弓之得,而鄆讙龜陰之歸也。雖然,由漢迄今,世代 邈遠,大儒碩學,項背相望,而區區末學,乃爾起義,是 不得罪於名教者幾希。嗚呼!學者寧信漢儒而不復 攻之經耶?無寧觀其說而公其是非,以旁正於聖人 之言而幸復於聖經之故耶?「知我、罪我,所弗敢知。」此 《復古編》之所為作也。

《鄭伯謙太平興國之書統集》
十一卷

按伯謙自序先王無自私之心安家者所以寧天下也存我者所以厚蒼生也三代以還人主始自私矣以天下遺其子孫故不得不為久恃無恐之計然天

下,猶因其自私之心而獲少安於其間,至於秦、隋、魏、 晉、南北之君,淫荒狂惑,則并與其自私之計而弗念 矣。夫有天下而至於不愛己,固無望其愛民矣,而獨 惜夫愛己者之所以及民,亦褊迫淺陋,足以躋時於 小康,而不足以憑藉維持於無窮也。三代聖人之紀 綱法度、憲章文物,所以本諸身而布諸天下者甚設 也,而尤周密詳備於成王、周公之時。彼其處心積慮, 上徹乎堯舜,下及乎萬世者也。外不懼天下之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