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類,皆亡逸而無傳重可嘆也。嚴陵趙彥肅嘗作《特

牲、少牢二禮圖》,質諸先師,先師喜曰:「更得《冠昏圖》及 堂室製度并考之,乃為佳爾。」蓋《儀禮》元未有圖,故先 師欲與學者考訂以成之也。復今所圖者,則高堂生 十七篇之書也。釐為家鄉邦國王朝喪祭禮,則因先 師《經傳通解》之義例也。附《儀禮旁通圖》於其後,則制 度名物之總要也。區區用心,雖未敢謂無遺誤,庶幾 其或有以得先師之心焉。「紹定戊子正月朢日,秦溪 楊復序。」

按曾棨跋黃榦通解續晚年祭禮尚未脫槁又以授之楊復復研精覃思蒐經摭傳積十餘年以特牲饋食少牢饋食為經冠之祭禮之首輯周禮禮記諸書

分為經傳,以補其闕。綜之以《通禮》,首之以《天神》,次之 以《地祇》,次之以《宗廟》,次之以《百神》、次之以《因祭》,次之 以《祭物》,次之以《祭統》、「有變禮」、「有殺禮」、《有失禮》,並見之 篇終郊祀、明堂、廟制,皆折衷論定,以類相從,各歸條 貫。使畔散不屬者悉入于倫理,疵雜不經者咸歸於 至當,而始得為全書。又因朱子之意,取《儀禮》十七篇 悉為之圖。制度名物。粲然畢備。以圖考書。如指諸掌。 西山真德秀稱為千古不刊之典焉。

按呂柟序儀禮本周公所作其篇目甚多遭秦焚書漢高堂生傳其十七篇與淹中經同后蒼明之然多士庶人卿大夫諸侯之禮宋朱文公欲以儀禮為經

《禮記》為傳,其徒楊復遂圖解《儀禮》,存其編于《十三經 注疏》中。柟卒業太學時,嘗約所友五七人,率其子弟 習行於寶卭寺,今三十餘年,心之未能忘也。近蒙聖 恩,誤授今官,圖報靡稱。伏睹聖皇以禮樂為治,而太 學尤禮樂所先之地,用是仰承德意,旁求《儀禮》圖本, 偕其寮童公思與在監習禮,公侯伯及諸士子演行, 使知揖讓進退之節,以沐聖上「菁莪棫樸之教,而效 雍熙太和」之化也。第此書稀少,止訪獲一二善本,乃 命監生王世康輩手抄其圖,月數日肄業焉。尋將具 題,敕工部刊印,而未遽行也。有監生盧堯文、魏學詩、 汪尚庭、錢寅、余誨者,稟求《儀禮》圖本以觀。爾乃奮然 興身心,自書寫校正,且捐資刊刻成書送觀,以問序 焉。柟嘆曰:「美哉,此五士也。昔姚樞居于輝之蘇門,病 一方學者之無書,乃自板《小學諸經》,嘉惠輝士。于是 許衡亦自河內就書于輝。厥後元之數儒敦尚經義, 尊崇古道,說者多歸功于樞焉。聖明在上,家詩書而 戶程、朱,夫豈前元可比?然而五士者之所刻,則固太 學諸生之一助也。」于是諸太學生皆高五士之志行, 而五士之名,不特如樞顯達後而始著矣。此固可徵 聖世人才之盛,而諸士子于此書,尤當行之而必著, 習之而必察也。嘉靖十五年丙申夏六月。

按童承敘跋儀禮有諸儒傳記鄭康成注賈公彥疏朱文公又合經傳為通解皆彰彰較著矣公門人楊復又各為之圖俱可蹈迪匪直易讀也或曰高堂生

所傳,特士禮爾,餘多散佚。又曰:「古禮于今無所用之, 雖昌黎亦云然。」夫禮也者,理也,先王以承天之道,以 治人之情。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 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因者,其本也;損益者,其末也。 協諸義而協,則先王所未有者,可以義起矣。」故后蒼 有推而致于天子之說。然今觀之,冠昏相見,士禮也; 鄉飲、鄉射,大夫禮也;燕射、覲聘、公食,大夫諸侯禮也; 士喪、既夕、士虞、特牲饋食,諸侯士禮也;少牢饋食、有 司徹,諸侯卿大夫禮也。《喪服》則通于上下,顧獨曰士 禮,何哉?夫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雖夏商之際,不能 無文焉,至周而備爾。孔子曰:「虞夏之文,不勝其質;商 周之質,不勝其文。」蓋思本也,然文之「蠹也久矣,其在 今宜無所于用,至其本固未泯也。是故因其文而愬 之可知也,因其本而拓之可行也,不猶逾于并其文 而亡之乎?」嘉靖己未,敘奉命來攝太學,得從司成呂 公後公取《儀禮》,命諸生肄習之,月再一試,蓋從者如 堵牆焉。于是耳聆鐘鼓鏗鏘之音,目睹綴兆俯仰之 容,洋洋乎辟雍庠序之教也。諸生盧堯文、汪尚庭、魏 學詩、錢寅、秦誨等復取楊氏圖校而梓之。凡為篇十 有七,為圖二百有五,為旁通圖三十有五。周公遺文 庶幾不墜於地矣。故按圖以考文,其制精矣;據文以 釋義,其旨奧矣;推義以適治,其道博矣。使斯禮之大 行也,鳳鳥之至,不可期乎!然敘「聞河間獻王得孔壁 《古禮》」五十六篇,後亡三十九篇,存者今數耳。元澄取 《二戴記》及鄭《注》,纂《逸禮》八篇,又取《戴義》為十傳。澄自 謂得三十九篇之四。元至正間,司業李俊民嘗刻太 學,而板今亡矣。又聞永樂間,沅州劉有年守太平,進 《逸禮》十八篇,豈即是耶?澄于《儀禮》誠有功,然亦殘經 之十一爾。聖遠言湮,可勝嘆哉!

按桂萼跋儀禮經朱子考證已定楊復圖尤為明便其文雖屬難讀然因圖以指經因經以求義斯了然矣

楊復儀禮旁通圖十七卷

按陳普序大淵獻之歲昭武謝子祥刊儀禮本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