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劉歆傳》:「哀帝初即位,大 司馬王莽舉歆宗室有材行,為侍中大中大夫,遷騎 都尉,奉車光祿大夫,復領五經,卒父前業。歆欲建立 逸禮,列於學官,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諸 博士或不肯置對,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讓之。」按逸禮即

《古經》五十六篇。《儀禮》之逸者也。

平帝元始 年立逸禮博士

按《漢書平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 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傳 業者眾。初書惟有歐陽《禮》,后《易》楊《春秋》《公羊》而已。至 孝宣世,復立《大小戴禮》,平帝時又立《逸禮》。所以網羅 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元帝太興四年三月置儀禮博士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四年三月,置《周易》《儀禮》公羊 博士。」 按《職官志》:「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 人,以教生徒。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 中書侍郎、太子中庶人以上,乃得召試。及江左初減 為九人。元帝末,增《儀禮》《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為 十一人。後又增為十六人,不復分掌五經,而謂之太 學」博士也。 按《荀崧傳》,元帝踐祚,徵拜尚書僕射,轉 太常。時方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 《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 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儀 禮》《公羊》《穀梁》及鄭《易》皆省不置。崧以為不可,乃上疏 曰:「自喪亂以來,儒學尤寡。今處學則闕朝廷之秀,仕 朝則廢儒學之俊。昔咸寧、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 黃門通洽古今、行為世表者,領國子博士,一則應對 殿堂,奉酬顧問;二則參訓國子,以弘儒訓;三則祠、儀 二曹及太常之職,以得質疑。今皇朝中興,美隆往初, 宜憲章令軌,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應運登禪,崇儒 興學,經始明堂,營建辟雍」,告朔班政,鄉飲大射,西閣 東序,《河圖》祕書禁籍。臺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 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顏、尹 之徒,章句傳註,眾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 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選張華、劉實居太常之官,以 重儒教。《傳》稱「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二子終而大義 乖。」自頃中夏殄瘁,講誦遏密,斯文將墜於地。陛下聖 哲龍飛,恢崇道教,《樂》正《雅》《頌》,於是乎在。江、揚二州,先 漸聲教,學士遺文,于今為盛。然方疇昔,猶千之一。臣 學不章句,才不弘通,方之華實,儒風殊邈,思竭駑駘, 庶增萬分,願斯道隆于百世之上,縉紳詠于千載之 下。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置十九「人,今 五經合九人,準古計今,猶未能半。宜及節省之制,以 時施行。今九人以外,猶宜增四。願陛下萬機餘暇,時 垂省覽,宜為鄭《易》置博士一人,鄭《儀禮》博士一人,《春 秋公羊》博士一人,《穀梁》博士一人。」昔周之哀,下陵上 替,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孔子懼 而作《春秋》,諸侯諱妒,懼犯時禁,是以微辭妙旨,義不 顯明,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時左 丘明、子夏造膝親受,無不精究,孔子既沒,微言將絕, 于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 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學者好之,稱《公 羊》親受子夏,立于漢朝,辭義清雋,斷決明審,董仲舒 之所善也。穀梁赤師徒相傳,暫立于漢世;向歆漢之 碩儒,猶父子各執一家,莫肯相從。其書文清義約,諸 所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是以 三《傳》並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廢。今去聖久遠,其文 將墮,與其過廢,寧與過立?臣以為三傳雖同曰《春秋》, 而發端異趣。按知三家異同之說,此乃義則戰爭之 「場,辭亦劍戟之鋒,于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 以傳其學。」元帝詔曰:「崧表如此,皆經國之務,為政所 由,息馬投戈,猶可講藝。今雖日不暇給,豈忘本而遺 存邪?可共博議者詳之。」議者多請從崧所奏。

太宗貞觀九年五月敕明經習儀禮者於本色內量減一選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唐會要》,貞觀九年五月 敕「自今以後。明經兼習《周禮》。若《儀禮》者。於本色內量 減一選。」

元宗開元八年七月李元璀上言預試之日習儀禮者有帖十通五許其入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唐會要,開元八年七月, 國子司業李元璀上言,「《三禮》《三傳》及《毛詩》《尚書》《周易》 等,並聖賢微旨,生人教業。今明經所習,務在出身,咸 以《禮記》文少,皆競相習讀。至《周禮》經邦之軌則,《儀禮》 莊敬之楷模。《公羊》《穀梁》歷代宗習。今兩監及州縣皆 以獨學無雙,四經殆絕,事資訓誘,不可因循。其學生 請停各量配作業。并貢人預試之日,習《周禮》《儀禮》《公 羊》《穀梁》,並請帖十通五,許其入第,以此開勸。即諭四 海均習,九經該備。」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