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屨青絇。注:「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 頭。」《疏》:「此以漢法言之,今之屨頭見」有下鼻。似刀衣鼻。 故以為況也。

《太古冠布》。注:「白布冠者,今之喪冠是也。」

「周弁,殷冔,夏收。」注:「其制之異亦未聞。」疏:案《漢禮器制 度》,弁冕,《周禮》「弁師相參。周之冕,以木為體,廣八寸,長 尺六寸,績麻三十升,布為之,上以元,下以纁,前後有 旒,尊卑各有差等。」天子玉笄朱紘,其制可聞。云未聞 者,但夏殷之禮亡,其制與周同異,亦如上,未聞也。 《士昏禮》「女次」注:「次,首飾也,今時髲也。」

「姆」注:「若今時乳母矣。」《疏》:「漢時乳母,則選德行有乳者 為之,并使教子。」

「纚笄」注「纚,縚髮笄,今時簪也。」《疏》:「簪,舉漢為況,義 被纇黼。」注「卿大夫之妻剌黼以為領,如今偃領矣。」《疏》 舉漢法鄭君目驗而知,至今已遠,偃領之制,亦無可 知也。

《鄉飲酒禮》注:「今郡國十月行此飲酒禮。」疏:漢時已罷 諸侯之國而為郡,郡有太守,而封王子母弟者仍為 國,故云郡國也。

《鄉朝服注》:「今郡國行鄉飲酒之禮,元冠而衣皮弁服」, 與禮異。

《鄉射禮》注:「今郡國行此禮,以季春」疏,漢時雖無諸侯 國,而置郡為守,其王之子弟猶名國,其君曰相,故鄭 注《禮記》云「如今從太守相臨之禮」是也。引之者,證時 節與周異也。

「主人朝服。」注:「今郡國行此鄉射禮,皮弁服,與禮為異。」 《疏》引之者,欲見與周異也。

不及地武。注「武。跡也。」中人之跡尺二寸。《疏》無正文。蓋 目驗當時而言。《漢禮》云。「五武成步。步六尺。」或據此而 言也。

「中十尺」注:「方者也。用布五丈。」今官布幅廣二尺二寸, 旁削一寸。《疏》:此言十尺,用布五幅,幅廣二尺二寸,兩 畔各削一寸為縫,幅各二尺在,故五幅為一丈也。漢 法幅二尺二寸,亦古制存焉,故舉以為況。《周禮鄭志》 純三只,只八寸。二尺四寸者,據繒幅也。

《燕禮》:「設洸,當東霤。」注:「當東霤者,人君為殿屋也,亦南 北以堂深」疏。漢時殿屋四向流水,故舉漢以況周。言 東霤,明亦有西霤,對大夫士言東榮,兩下屋故也。「坐 行之」,注若今坐相勸酒。

「燕朝服於寢。」注:今辟雍十月行此《燕禮》。元冠而衣皮 弁服,與禮異也。疏引漢法,欲見與古異者,周時元冠 服則緇布衣,今衣弁服,是其異也。

《大射儀》有豐注:「近似豆大而卑矣。」疏:既用豆為形,還 近似籩豆之豆。舉漢法而知, 司射適次。注:「次若今時更衣處,張幃席為之。」

《聘禮》「釋幣於行」注今時民春秋祭祀有行神,古之遺 禮乎疏鄭以行神無正文,雖約《檀弓》,猶引漢法為「況 束帛」注「帛,今之璧色繒也」疏《周禮大宗伯》「孤執皮帛。」 鄭注亦然。束帛亦與璧色同,以其相配,但未知正用 何色耳。

「及郊。」注:「遠郊百里,近郊各半之。」疏:「《尚書君陳序》云:『命 君陳分正東郊成周』。」鄭注:「周之近郊五十里。」今河南 洛陽,相去則然。鄭以目驗知之。

「以二竹簋方,元被纁裡,有蓋。」注:「竹簋。方者,器名也。以 竹為之,狀如簋而方,如今寒具筥。筥者,圜此方耳。」《疏》: 「寒具若籩人先」鄭云:「朝事。」謂清朝未食,先進寒具,口 實之籩,實以冬食,故謂之寒具筥圓。此方者,方圓不 同,為異也。

「束紡」注「紡,紡絲為之,今之縳也。」疏:鄭注《周禮內司服》 云:「素紗者,今之白縳也。」則此束紡者素紗也,故據漢 法況之。

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注:「名,書文也。今 謂之字。」疏:鄭注《論語》亦云:「古者曰名,今世曰字。」許氏 《說文》亦然。名者即今之文字也。

「圭與繅皆九寸。」注:「雜采曰繅。」以韋衣木板飾以三色 再就,疏依漢禮器制度而知也。但木板大小一如玉 制,然後以韋衣之大小一如其板。

「卿大夫訝。」注「主國君所使迎待賓者,如今使者護客。」 「十六斗曰籔。」注「今江淮之間量名有為籔者。」 《論語 注》「十六斗曰庾。」《正義》「庾逾籔」,其數同。

四秉曰筥。注:「筥,穧名也。」若今萊易之間,刈稻聚把,有 名為筥者。

《公食大夫禮》「漿飲」注:「酨,漿也。」疏:「酨之言載,以其汁滓 相載,故云漢法有此名故也。」

《膷,臐》膮注:「今時臛也。」

《覲禮》「斧依。」注:「如今綈素屏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 也。斧謂之黼。」疏:「案《爾雅》:牖戶之間謂之扆。以屏風為 為斧文,置於依地。」孔安國《顧命傳》云:「扆屏風畫為斧 文,置戶牖間」是也。言「綈素」者,綈,赤也;素,白也。漢時屏 風以綈素為之,象古者白黑斧文,故鄭以漢法為況。 喪冠服六升,注:「布八十縷為升。」升字當為「登」,登,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