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目錄

 儀禮部藝文

  儀禮疑問       北魏房景先

  讀儀禮          唐韓愈

  答李季章書        宋朱熹

  答李季章書         前人

  答周叔謹書         前人

  讀儀禮序說        明章潢

  儀禮策問對        何喬新

 儀禮部紀事

 儀禮部雜錄

經籍典第二百三十六卷

儀禮部藝文

《儀禮疑問》
北魏·房景先

問:《儀禮》「繼母出嫁,從為之服。」《傳》云「貴終其恩。」曰:繼母 配父,本非天屬,與尊合德,名義以興。兼鞠育有加,禮 服是重。既體違義盡,棄節毀慈,作嬪異門,為鬼他族, 神道不全,何終?思之有方?齊服是追,哭於野次,苟存 降重,無乃過猶不及乎?

《讀儀禮》
唐·韓愈

余嘗苦《儀禮》難讀,又其行於今者蓋寡,沿襲不同,復 之無由,考于今,誠無所用之。然文王、周公之法制粗 在於是。孔子曰:「吾從周。」謂其文章之盛也。古書之存 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取,況聖人之制度邪?於是 掇其大要奇辭奧旨著于篇,學者可觀焉。惜乎!吾不 及其時進退揖讓于其間。嗚呼,盛哉!

《答李季章書》
宋·朱熹

熹罪戾之蹤,竟不免吏議,然已晚矣。又幸寬恩,未即 流竄。杜門念咎,足以遣日,不足為故人道也。累年欲 修《儀禮》一書,釐析章句而附以傳記,近方了得十許 篇,似頗可觀。其餘度亦歲前可了。若得全此,別無魔 障,即自此之後,便可塊然兀坐,以畢餘生,不復有世 間念矣。元來典禮淆訛處,古人都已說了,只是其書 袞作一片,不成段落,使人難看。故人不曾看,便為憸 人,舞文弄法,迷國誤朝。若梳洗得此書頭面出來,令 人易看,則此輩無所匿其姦矣,于世亦非小助也。勿廣 此說恐召坑焚之禍

《答李季章書》
前人

「熹今歲益衰,精神筋力大非前日之比。所為編《禮傳》, 已略見端緒,而未能卒就。若更得年餘間未死,且與 了卻,亦可以瞑目矣。」其書大要以《儀禮》為本,分章附 疏,而以《小戴》諸義各綴其後。其見於他篇,或他書可 相發明者,或附於經,或附於義。又其外如《弟子職》《保 傅傳》之屬,又自別為篇,以附其類。其目有《家禮》,有《鄉 禮》,有《學禮》,有《邦國禮》,有《王朝禮》,有《喪禮》,有《祭禮》,有《大 傳》,有《外傳》,今其大體已具者蓋十七八矣。因讀此書, 乃知漢儒之學有補於世教者不小。如國君承祖父 之重,在《經》雖無明文,而康成與其門人答問蓋已及 之,具於賈《疏》,其義甚備。若已預知後世當有此事者, 今吾黨亦未之講,而憸佞之徒又飾邪說以蔽害之, 甚可嘆也。喻及仁里士人有志於學,而能不事科舉 者,近亦似曾聞說,但不知其姓字,此殊不易得,幸因 《風略》報及也。

《答周叔謹書》
前人

《喪禮》,前書已報,大概適再考《儀禮經》,五服皆有之,一 在首,一在要,大小有差。斬衰條下,傳中已言之,故不 復言耳。要服之下又有帶,斬衰絞帶,齊衰布帶是也。 蓋絰帶以象吉服之大帶,此帶則象吉服之革帶,屈 其一端立貫之,還以插於要間,非齊衰則止用布帶, 而無要絰也。右本在上者,齊衰絰之制,以麻根處著 頭右邊,而從額前向左,圍向頭後,卻就右邊元麻根 處相接,即以麻尾藏在麻根之下,麻根搭在麻尾之 上,綴殺之。有纓者,以其加於冠外,故須著纓,方不脫 落也。辟領,《儀禮》注云:「辟領廣四寸」,則與闊中八寸也, 兩之為尺六寸。與來書所言不同,不知何故。詳此辟 領是有辟積之義,雖廣四寸,須用布,闊四寸,長八寸 者,摺其兩頭,令就中相接,即方四寸而綴定上邊,於 領之旁,以所摺向裡,平面向外,如今裙之有摺,即所 謂辟積也。溫公所謂「裳每幅作三輒」者是也。如此,即 是一旁用八寸,兩旁共尺六寸矣。管屨《疏屨》,今不可 考,今略以輕重推之,斬衰用今草鞋,齊衰用麻鞋可 也。麻鞋,卒伍所著者。

《讀儀禮序說》
明·章潢

讀古人之書者,須識古人之心焉,而後書中之精蘊